內修聖人之道,外建王者之功(第一段)

今天的修行中,感悟到了莊子講的“內聖外王”之道中的含義,這種來自道家的哲學思想,足夠我們受用終生。

先來講一下“內修聖人之道”,其實這句話與儒家所說的“修身”有異曲同工之意。莊子告誡世人,要想在人世間能有一番作為,首先要修煉好自身的各種才學,例如:修哲學、修道學、修治世之學等,把人世間的一切有為法都參悟明了後,才能進入第二層境界。

“外建王者之功”,這句哲學思想與儒家所講的“治國,平天下”含義相同。莊子告誡我們,不能隻會修行而不懂實踐,如果隻知修而不知去實行,那麼我們所修習的任何知識,都是毫無意義。

修習好聖人之道後,我們就要用所學知識去建功立業,而且是要建偉業與蓋世之功,讓更多的人因此而受益,讓更多的人去效仿學習,有這種誌向才能讓世間更加光明,更加溫馨。能做到這些的有:毛爺爺、任正非、曹德旺、王安石等。

我們對標名人與偉人不世之功時,不能隻看他們做成了什麼事,一定要看到深層次的“為世間造福”的價值觀,沒有這份“聖人之心”,就不能成就王者之功。

陽明心學:見滿街都是聖人(第二段)

今天的修行中,研讀了《陽明心學》這本書,書中提到了“見滿街都是聖人”的哲學觀點,細細咀嚼含義博大精深,讓人心靈激蕩。

“聖人”之稱號不是與生俱來的,“聖人”也是由一名普普通通的人,通過後天的學習一步步提升自我境界,最終才能登臨“聖人”之境。

孔聖人周遊列國期間,他身邊處處都是危險,但就是在這種極端惡劣環境下,孔子依然為了讓天下多一分道德和正義而奮不顧身。能為世間大義,而不顧自身小義去行事,就是成為“聖人”的先決條件。

成為“聖人”不能隻是思想上達到標準,而是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把自己所學知識用來造福人世間。對人世間所造之福越深厚,那麼所積累的“聖名”就越高。

儒家四聖,分別是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他們無論是誰,都對人世間做出過突出貢獻,也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學術著作,這些成就讓後世受益良多。

儒家思想雖說博大精深,但也有少許瑕疵,例如:過於繁文縟節,有時候缺少從實際出發。再有就是隻知學習禮儀,而忽視尚武精神,孔子曾說過:“軍旅之事,未之學也”,這就有誤導世人之嫌了。因為我們都知道“弱國無外交”。

我們在修習儒家思想時,一定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萬萬不可照搬照抄、生搬硬套。

王陽明: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第三段)

今天的修行中,品讀了朱熹寫的《觀書有感》這首詩,詩中有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詩句中的哲理很深,為我們立身處世指明了方向。

一個人立於天地之間,如何才能做事相得益彰,給人民群眾留下好的印象。這需要先修內在的品行,把自己的內心價值觀、使命感樹立正確了,自己行動之時才能被別人接受與認同,這就是根正苗紅的含義。

如果一個人的內在品行有汙點,那麼這個人就算是善於偽裝,他也會在不經意間暴露出自己肮髒的一麵,隻要我們細心觀察就不難發現這種人的內在品行。

例如:最近網上熱門話題,顧客遠道而來去汽車4S店買車,就因為自己買的車價值不高,又不願意辦理貸款,說話時語氣重了點,讓汽車銷售少賺取了一些利益。

於是這些銷售就露出了他們唯利是圖的醜惡嘴臉,對自己的衣食父母說出了:“不買就滾”、“買個10萬塊的車叫什麼叫!”等惡毒話語,這種品行真是讓人厭惡。

麵對這種不正之風,一定要讓他們暴露在陽光之下,讓他們去接受人民的審判,這種毒瘤與頑疾,如果不加以懲治的話,一旦蔓延開來,他所危害的是無數人,可以說是對整個社會帶來無窮禍患。

我們要從這種反麵教材中汲取教訓,萬萬不可做唯利是圖之人,否則社會上很難有立足之地,就算是有也走不長遠,走到最後也是窮困潦倒的一生坎坷。我們要深諳“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哲學去行事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