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1 / 1)

今天的修行中,研讀了儒家學術思想,儒家有一句話說的很有哲理,這句話研讀透徹了,對我們立身處世將有很大幫助,這句話就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這句文言文的含義是,立身處世之時,我們要對學習充滿熱愛,到什麼時候都不可以荒廢了學業,所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探索知識的過程,是充滿艱辛的過程,探索知識的道路是黑黢黢的一片,雖然說道路充滿崎嶇,隻要鍥而不舍的向前走,總會一步步靠近光明。

怕就怕沒有走下去的勇氣與信心,勇氣與信心是決定人與人之間成長高低的關鍵之所在。

一個人不管到什麼境界,始終都要堅持學習,要活到老,學到老,這樣才能少做錯事。

探索知識的道路,隻有起點,沒有終點,對知識的獲取,我們始終要有“自我升壓,永不自滿”的心態。

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的知識已經達到了無所不知的境界,我隻能說這個人是一無所有,而且是愚昧無知。

立身處世,我們要常懷謙卑、虛心的狀態,這樣才能讓自己不斷的進步,也是增長知識的不二法門。

人世間要掌握的知識實在是太多太多,與人交往有交往的知識,職場有職場的知識,子女教育有子女教育的知識等等不勝枚舉,知識的繁多,用浩如煙海來形容也毫不為過。

麵對人生之中要掌握如此之多的知識,如果我們不“敏而好學”,又怎麼能掌握如此之多的知識呢?如果不掌握知識,又如何能獨當一麵呢?

“敏而好學”的字麵意思就是要告訴我們,學習一定要勤快,對知識的獲取要主動,不能等著別人去催促,這樣才能很好的獲取到知識,才能讓自己在競爭激烈的人世間站穩腳跟。

麵對學習這件事,也不能一個人閉門造車式的學習,還要學會與人溝通、交流,有想不通的地方就要低下身子去問別人,這不是什麼丟人的事。

一個人的研究,能看到的問題是有限的,我們要學會廣采眾長,汲取別人的先進經驗,或是學習前車之鑒,這種方法能夠更加有效的幫助我們增長知識,避免讓我們走入知識的誤區。

“學問”這兩個字就是要告訴我們,除了要“學”,我們還要會“問”,這樣做自己的知識才能突破瓶頸。

在“問”這方麵也有很深的學問在裏麵,如果我們在請教別人之時,我們是以一種傲慢的態度去請教別人,這樣請教是不可能換來別人的指點的。

請教別人,我們一定要放低自身姿態,心中充滿對別人的敬重之感,這樣別人才會幫助你。《張良三進履》這個典故,就很值得我們去學習與借鑒。

請教別人,不單單是指向比我們強的人請教,比我們地位低的人也能請教,隻要對方能提供有用的知識,那麼這個人就是你的老師,你就要“不恥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