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1 / 1)

孔子說過一段話:“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這段話簡單概括一下其中含義,我們在30歲的時候就要能夠獨當一麵了,當我們到40歲的時候就不應該再有困惑了,當我們50歲的時候就知道自己的天命了,天命也就是自己的歸宿,當我們60歲時聽到逆耳的語言也好,聽到和顏悅色的聲音也罷,這些語言都不能讓我生出喜悅或憤怒的情緒,當我們到70歲的時候,在立身處世之時就可以隨心所欲而不逾越規矩了。

孔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而孔子又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在悠久的歲月中無數人都在學習儒家思想,無數人都對儒家思想推崇備至,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就會理所應當的把儒家思想當做正確的思想觀念,這樣做真的對嗎?

儒家思想確實有很多內容值得學習與借鑒,但,也有很多內容並不適用當下的新時代,儒家思想起源於幾千年前,幾千年前的時代與當下的時代有著天壤之別,對知識的應用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結合實際出發,任何不結合實際的知識都是錯誤的,這一點到什麼時候都不過時。

孔子說的人從三十歲到七十歲的人生境界是對的,但,有很多人在二十歲時就達到了知天命的境界,也有很多人在七十歲時還沒有達到而立之年,中國有句俗話說的好:“有誌不在年高”。

要評判一個人是什麼樣的境界,不能單純的看年齡就可以得出答案,有很多年長的人他們年齡很高,可他們的人生是頹廢的,這些人不思進取,這些人就算年齡再高,他們的人生境界也不會提升,甚至會下降。

有些年輕人看上去初出茅廬,可這些人滿腹韜略,這些人看上去年紀輕輕可真實的人生境界卻達到了“從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的境界。

決定一個人在什麼樣的人生境界不是單純的隻看年齡,而是看這個人的學習刻苦程度,是看這個人的變通性,隻會因循守舊的人是不會有出路的,這些人隻會把路走的越來越狹窄,到最後隻能是無路可走。

人生沒有捷徑,想要快速提升人生的境界就要樹立終身學習的價值觀念,終身學習到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提升人生境界沒有捷徑可走。

世上有很多人會帶著陳舊的思想觀念,在很多人的眼中,年齡大的人往往人生境界就高,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年齡大的人經曆的事情是多一些,但,經曆的事情多不代表感悟的多,評價一個人能力的高低不能隻從年齡上來判斷。

決定一個人能力高低有很多種因素,例如學習刻苦程度,領悟能力等,年輕人有年輕人的優勢,年長者同樣也有年長者的優勢,在用人時要通盤考慮,合理的用人之道是“老、中、青”,這樣用人涵蓋了三類人,每一類人都有各自的優勢與短板,合理運用不同年齡段的人才不會顧此失彼,做起事來才會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