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各大家族都表示,願意加強和中土內地的貿易聯係和文化來往,希望大離可以允許大琉球商人前往內地各口岸進行貿易,同時允許大琉球排遣青年學子前往大離讀書學習。
原來大琉球雖然貿易發達,航海業也正在昌盛時候,但是本地文化教育和資源開發卻不太理想。
前者是因為大琉球地方的書籍太少,製作書冊在大琉球必在內地耗費要昂貴的多,並且大琉球本身沒有考試選官的這種製度,所以大琉球島內的書籍是又貴又少,隻有大家族、富貴人家才能夠讓自己的自己讀書學習。
普通百姓並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他們隻能夠選擇自己幹活還是給大家族和富人們幹活。
大家族發展到大離王朝的時候,大琉球島上的土地基本都被各大家族給占有了,一部分被小地主們占據,而農民沒有任何人擁有自己的土地,他們隻能選擇成為大家族的“家農”為大家族種地或者去小地主家做“佃農”給小地主們種地。
還有一部分人則會在小地主們租來的大家族土地上種地,他們不能獲得任何生產所得,還要租借小地主的農具和農舍生存和生活,算是“農奴”,因為隻要離了這裏他們基本就沒有活路可言了。
所以在島上教育比較落後的大背景下,選擇把自家子弟送去文化較為繁榮的江南地區讀書學習,不僅能夠接觸到更加先進的思想和知識,還在實際上降低了讀書的學習成本。
江南地方學校、名師眾多,又是尤其出才子的地方,讓子弟去那裏成長有利於他們成才,有利於家族的未來。
最關鍵的是,大離王朝的官方科舉考試。
如果大琉球子弟可以向先前大秦王朝時候參加大離的科舉選官考試的話,那麼大琉球就有自己人在大離官場掌握大離的公權力了,這對於大琉球是絕對的好事。
在前大秦的時候,大琉球人就是一麵派出優秀的子弟或者自己親信的後輩前往內地參加科舉考試,並且大把撒錢買通各處關節,。
又因著大琉球島對於大秦王朝的意義,大琉球考生本身就有一定優待,導致的確有一部分子弟獲取到不錯的沿海地方官位,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為家鄉父老服務。
所以,大琉球各大家族才會在這裏希望允許大琉球子弟前往大離讀書學習,他們實際是想讓大離朝廷答應大琉球子弟參加大離的科舉選官考試。
其實如果大離不介意的話,他們覺得花錢買官也是一個很不錯的方案,他們完全有實力開出大離朝廷拒絕不了的價格。
對於大琉球子弟到內地讀書這一項其實來之前大離朝廷就交代過,本意就想要給予大琉球這樣的待遇,可是關於科舉,朝廷表示隻有本朝子民才有資格參加,如果大琉球不答應從屬一事,自然無從談起。
大琉球各家族見大離官方對此一項竟然要求地這麼嚴,他們幹脆不在科舉一事上麵打口水仗,選擇“曲線救國”,直接提出可以用金錢、物資甚至船隻來和大離官方交換沿海某些地方的官職甚至是某些地方的自治管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