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通過的話可以直接視為通過了會試,將會直接將他招入國子監就學。
南望秋自然應召參加了,並且隨後就在這場國子監入學試中以他驚人的才學再次拔得頭籌,得到了皇帝的親自召見。
這次召見,實際上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一次專門的“殿試”,隻為他一人而設。
這次召見,青羽雷鐸隻自己一人和南望秋見麵,旁邊連隨侍的祥澤大太監都沒有留著,完全以國士禮遇。
據聞兩人這次的見麵長達一個時辰,天文地理、綱理倫常具有涉獵,青羽雷鐸最後還親自下令讓南望秋乘車離宮。
後來南望秋就進入了國子監研修經學,原本應該會成為一個出色的儒士和史書家,可是待了沒有多久,南望秋就辭官隱退,希望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執教。
青羽雷鐸嚐試過挽留,但是南望秋的態度非常堅決,完全不接受任何人的規勸。
哪怕青羽雷鐸給出了讓他到地方出任學政主官或者直接進入國子監執教這樣的後補選項,南望秋也完全不買賬,意義要求離開回到家鄉,辭去官身。
青羽雷鐸無奈,隻好允準,但是禦筆親書了一塊匾額贈送給南望秋想要開設的書院,還頒了一道專門的聖旨令沿途地方和江南地方都為南望秋歸鄉、辦學盡行便宜。
他甚至還專門撥款給南望秋,幫他解決創辦書院的資費問題。
不過這些聖恩最後也沒有能夠讓南望秋收到所謂的感召,還是決絕地離開了。
回到江南執教,這是南望秋傳奇的延續。
江南的士人、儒士聽說傳奇人物南望秋回來了,紛紛夾道相迎,當然也有很多人是為了和深受聖眷的紅人搭上關係,甚至還有直接過來求著南望秋辦事的。
可惜一路上南望秋幾乎是誰都不見,除了一些深有資望的大儒和名聲很好的才子,南望秋沒有見過任何人,包括沿途想要熱心接待的官員。
不過回到東海省後,南望秋倒是和學政官員們見過,並且感謝他們當年的舉薦之恩。
在這些學政老大人的麵前,南望秋謙恭有度,謹執師生之禮。
書院開辦,學政老大人們覺得還是在省城寧江開辦為好,畢竟這裏是省會,也是各州府縣群英薈萃之所。
唯獨這個,南望秋堅持要到天香縣去辦,哪裏是他童少時候讀書成長的地方,也是他妻子的家鄉。
回到那裏,對於如今身為門婿、備受關照、隻有妻子一邊親人的南望秋來說是必須之事,也是回饋之責。
天香書院,就由此而來。
在這裏,南望秋教出了許多大才,例如後來的清流領袖王淞和段通成,還有眾多的才子和名士。
這些弟子當中不做官的占大多數,哪怕是做官的也幾乎都選擇修學或者編纂史書。
王淞和段通成這樣的是少之又少的。
南望秋的弟子以淡泊名利著稱於世,多有詩人、畫家、樂家,多喜自然山水、鄉村田園。
亦有幾個隱士,雖然聞名,但是都被他們的老師南望秋銳批為“偽隱士”。
有人懷疑過,是因為南望秋的背後有著皇帝的支持還有朝中大批同仁相助,在江南又和學政諸官員“關係密切”,所以官場之上沒有人願意得罪他,這才讓他的弟子在科舉場上一帆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