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峰出身於一個貧窮的小山村,父母早逝,吃百家飯長大,是他們村裏第一個大學生。
實在不忍心讓他沉寂在這個小山村裏,村長號召村民們給他湊了學費,讓他有機會走出去。
老村長把一疊皺巴巴的錢塞到他手裏,語重心長的叮囑他要好好讀書,報效祖國,造福家鄉。
李曉峰含淚收下了那沉甸甸的學費,踏上了求學之路。
他就是在大學裏遇到了董敏。
董敏也是自幼無父無母,由爺爺奶奶撫養長大,直到考上大學的前幾年,老人家相繼離世。
相似的經曆讓兩人惺惺相惜,時間久了,便自然而然的走到了一起。
大學四年,兩人感情日漸深厚,一畢業就結了婚。
他們畢業以後選擇留在京都工作。
起初,二人沉浸在平淡溫馨的生活之中感到無比幸福,
漸漸的,李曉峰對目前的工作不滿足了。
他出來上學是為了造福家鄉,回報鄉親們的恩情。
可怎麼回報?光靠這點微薄的死工資?
於是他想到了下海經商。
鄭重地和董敏商量以後,得到了妻子的同意。
可是他們的存款離啟動資金還遠遠不夠。
董敏一咬牙,將爺爺奶奶留給她的老房子給賣了,籌得了第一筆啟動資金。
兩人都是京都數一數二的大學出來的高材生,
在那個年代,可是非常稀缺的存在。
於是兩人一合計,決定開一個教育機構,專門輔導那些有著大學夢的青少年。
剛開始是有些艱難,他們的教育機構沒有名氣,
那會兒不是互聯網時代,不是動動手指就能擁有曝光度的。
是董敏不管夏日烈陽高照,不顧冬日寒風刺骨,日複一日地在街上發傳單,
李曉峰則是在教育機構裏負責教學零零散散的幾個學生。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兩年。
慢慢地,隨著幾個學生順利考上理想中的大學,他們的教育機構才打出了小小的名氣。
事業逐漸走入了正軌,董敏不再需要上街去發傳單,她也可以留在教室裏輔導學生學習了。
事業起步的第四年,他們終於迎來了愛情的結晶。
彼時的李曉峰是最忙碌的時候,他無暇顧及懷孕的妻子和尚未出生的孩子。
於是他和董敏商量,希望她能把孩子打掉,等到時機成熟再考慮要孩子的事情。
當時的董敏心疼他要拚搏事業,還得分心照顧家庭,實在是分身乏術。
如果非要把孩子生下來,一來他們沒有老人幫忙照顧,二來自己養胎也不能再去教育機構幫忙,那李曉峰的壓力將會大大增加。
況且自己也才26歲,還年輕。
孩子,以後還會有的。
想到這些,董敏雖然不舍但還是含淚去把孩子打掉了。
過了幾年,隨著知識改變命運的號召,全國掀起高考才是唯一出路的狂潮,
他們的教育機構越做越大,還在全國各地開了好幾個連鎖機構。
兩人也從十幾平米的出租屋,搬到了三室一廳的高端小區,再到兩百多平的大平層,再到帶著私人莊園的別墅。
生活過得越來越好,手裏的存款也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