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關於“米”的對話(1 / 3)

周末。

吃了晚飯,二狗和高建、周潔、韓剛在客廳裏聊天。前幾天關於長度單位”米“的由來問題,二狗把高建問住了。高建回去查了許多資料,他說今天基本上可以回答二狗提出的這一問題了。下麵是他們的對話。

“誰規定了米的長度?”二狗問。

“米隻是翻譯成中文的叫法。它是一個外來的量。它最早起源於法國,在法文裏叫mètre。中國古代是沒有米這個長度單位。”

“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米為什麼是這麼長?”二狗道。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其實要弄明白長度問題的發展曆史。”高建說。

“我能想像出來,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需要對長度進行量度。比如:行軍打仗需要知道走了多少路,做個衣裳需要知道用多少布,蓋個房子需要知道用多高的門。”

“是的,古代的日常生活和貿易活動中也需要對各種長度進行測量,因此需要一個用來測量的標準物。不光是長度、還有麵積、體積、質量、時間等。長度隻是度量標準中的一個而已。你學過的《幾何》學,就是從丈量土地的技術發展起來的。”

“我也能夠想像,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國度,人們用來測量長度的工具和單位是不一樣的。從曆史上看,我們國家以前的長度單位是很亂的,隻到秦始皇統一華夏才將度量的單位統一起來。”二狗道。

高建接著說:“是的,秦人的尺大致是普通人從手腕到肘部的長度,相當於今天的大約23厘米。古人定義長度的標準先是用人體的部位來定,就像數數的進製用十個手指來定。比如你針灸上用的寸就是大約一個姆指的寬度。古人還用拃、庹、步、尋、仞等,都是如此。”

“關鍵是用人體的部位來確定長度它是變化的,不用說不同的人,就是同一個人也會變化。雖然有時候采用這種相對長度有好處(比如針灸定穴位),但是大多數的時候是會造成混亂的。計量的誤差會很大。如果就規定是用秦始皇的肘來定義尺,那倒是確定的,不過他死後,如何保存他的肘就是個問題了,因此不能長久。”二狗道。

“肘是變化的,但是當一個人的肘一旦被定為標準,就可以用其它的東西來等價地表示,比如完全可以用青銅製造一個標準的尺作為標準。”

頓了頓,高建接著說:

“用人體的部位作為長度的標準不僅在華夏如此,在其它國家也是一樣的。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找來美男子庫裏修斯,以他雙手伸開時,兩手中指尖的距離為長度標準,按華夏的翻譯也稱一尋。古羅馬凱撒大帝時代規定,把羅馬士兵行軍時的兩千步定為1哩,即羅馬裏,後來英國人沿用至今,便是英裏的由來。公元九世紀,英皇亨利一世在位時,組織大臣們討論一碼究竟應該為多長。大臣們為此爭論不休,各說各的理。亨利一世急了,他沒想到這麼簡單的問題,大臣們居然可以鬧得不可開交。他一拍大腿,說道:全都不許鬧,一碼就是我鼻尖到食指尖的距離。於是,碼的標準便伴隨著亨利一世的怒氣誕生了。德國人顯然要更嚴謹一些,他們認為腳的長度因人而異,具體使用時,人們基本都是依據自己的腳長來計算長度,這樣誤差太大。於是在16世紀,他們找了16個從教堂出來的男子,將他們左腳的長度加在一起,再除以16,求得平均腳長。這樣才誕生了我們現在使用的英尺標準。你可以從英尺的英文單詞foot看出,它和腳是同一個詞。”

二狗接道:“用人體的尺寸作單位就算是有德國人的嚴謹性,但是它有一個關鍵問題是各單位之間不好換算,它們並不是整進製。比如華夏國的一拃和一庹、一步,就無法說清楚他們之間如何換算。”

“各國人在定義長度的時候都差不多,起初並未考慮各種長度之間準確的換算關係,比如英國人定義的英尺最先的規定是一個成年人的腳長,這和亨利一世定義的碼也一樣沒法換算。英寸的原標準是十世紀英王埃德加的拇指關節長度。但到了14世紀,英皇愛德華二世頒布“標準合法英寸”,即從大麥穗中選取三粒最大的麥粒排成一行的長度就是一英寸。這些規定雖然確定了長度的單位標準,但是其隨意性和混亂性是非常明顯的。不同單位之間也沒辦法換算。”高建道。

“華夏國的長度單位在秦時,大概有了進製的關係體係,比如,秦朝的長度標準單位是尺,由尺再細分為寸、分、厘、毫,都是十進製。又如再由尺放大可以誕生其它的單位,如:五尺曰墨,六尺曰步,七尺曰仞,八尺曰尋,倍墨曰丈,倍尋曰常,一百五十丈曰裏等等。這樣,長度雖然由人體而來,但是最後還是脫離了人體,產生了其它派生出來的單位。”二狗道。

“不僅華夏,其它民族也是一樣的。比如英製長度單位中:1碼\u003d3英尺,1英尺\u003d12英寸,1760碼\u003d1英裏。這些都是能換算的,不過不是十進製,比較麻煩。”高建道。

“就算能換算,問題還是存在的。因為各個民族、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長度標準都不一樣,在國際貿易中,難以換算。另外,測量長度的標準工具隻能有一個,否則,如果其中一個工具變長了些,都弄不清是這個長了,還是那個短了,甚至可能是這個長的多些而另一個長的少些,更甚至也可能是這個短的少些那個短的多些。”二狗像是在說繞口令。

“是啊,所以需要一個長度比較確定不變的東西作為長度的標準工具。這個事情法國做的比較早。這裏麵的故事很多,但是簡單地說,他們把通過巴黎的由赤道到北極的子午線全長的千萬分之一定義為長度的標準單位1米,其它長度單位以米為標準進行十進製換算。他們認為地球子午線的長度是不會變化的。後來這一規定逐漸在全世界推廣開來,這就是米的由來。”高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