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大淩河之役(下)(1 / 2)

唐同到了山海關下,卻沒能進山海關,其原因說起來還是因為唐同不是關寧軍體係內的人,更因為皮島原來的守軍覆滅在唐同的手下,與關軍軍算是有仇了。

皮島原先的那些守軍雖然是毛文龍的手下,但毛文龍死後,關寧軍已經把這一方勢力當成了自己的東西了,唐同這般橫插一手,孫承宗可以為了大局不怪罪他,其他的關寧軍將領可不會忘了這件事。

再說了唐同屬於最沒有戰鬥力的南方軍戶,北方的關寧軍也瞧不起唐同這樣的出身,雖然孫承宗為了大局,多方奔走之下讓唐同成了東江的總兵,但在那些關寧軍的眼中,唐同這個總兵可比不得他們這些在北方拚殺出來的人。

唐同也懶得與這些大明的軍隊交往,在唐同的眼中,大明的軍隊大多數與土匪沒什麼兩樣,與其花力氣招攬這些人,還不如自己培養自己的手下,不說戰力如何,最起碼自己一手訓練出來的手下對自己要忠心的多。

唐同把三千具蒙古騎兵的屍體丟在了山海關下,又派人給孫承宗送了一封信,在信中說明了大淩河城的守將祖大壽如何的飛揚跋扈,拒不接受自己冒著危險送去的糧食,以至於讓自己這支皮島的守軍差點兒覆滅在數萬建奴的手下。

唐同雖然不是小人,但他對祖大壽這個人可是很反感,料想那祖大壽到時也會告自己的黑狀,唐同便幹脆先告了他一狀再說,至於孫承宗是怎麼想,依照曆史的走向,恐怕孫承宗在事後也拿自己沒法,大淩河之役的戰敗,要負主要責任的孫承宗哪還有能力找他唐同的麻煩,至於祖大壽,自己若是不插手,這廝遲早是投敵的貨。

當然,唐同也不會就此不管這事,他這一次的目的就是要削弱建奴發展的勢頭,等到自己的勢力發展起來後,收拾建奴時也容易些,是以唐同帶著船隊又轉向了正在告急的錦州。

錦州城離大淩河城不遠,祖大壽建大淩河城是想要大淩河城與錦州城互為犄角,隻不過他的算盤打的極好,人家皇太極也不笨,豈會讓大淩河城最後成為自己的威脅,那宋偉與吳三桂奉命去援助大淩河城,結果兩人帶的四萬大軍被人家皇太極輕鬆的擊潰,反而連累到錦州城被士氣如虹的建奴軍包圍。

錦州城邊上有條小淩河經過,大船進不去,唐同無法之下,隻得留下倭人協從軍和朝鮮勞工們,先帶著二千手下坐輕舟逆水而上,占據了離錦州不遠的一個小鎮後,才讓留下的二千倭人協從軍過來,另外一千倭人協從軍看守那些朝鮮勞工。

在那些倭人協從軍的幫助下,修築了一個陣地,又運來了幾門小銅炮,這玩意兒不象那紅衣大炮那樣死沉,也就幾百斤的樣子,可以裝在馬車上移動,但射程太短,象這幾門小炮,射程還不到二裏路,在早期的水戰中還有用處,但在現在的海戰中卻沒有一點兒用處了,也就是一個嚇唬人用的東西。

唐同又弄來了十匹馬,讓十名士兵騎著馬在建奴的大營前露了個臉,那些建奴一看有十名大明的士兵在營外轉悠,隻道是大明的哪支來援的軍隊的前哨,便出動了幾十個騎兵前來追殺,那十名唐同手下的士兵一見對方追來,立馬轉身就跑。

那幾十名建奴騎兵一見,哪能讓這十人跑了,便追了下來,自然是落入了唐同早先布下的伏擊圈中,幾十個建奴沒有一個能跑的了的,反而給唐同送來了幾十匹馬,於是第二批出現在建奴麵前的唐同手下就有幾十人了,那些建奴見先前的幾十人都沒有回來,也知道事情有些不對了,於是這一次出動了一個牛碌的騎兵。

這三百建奴騎兵再一次的落入了唐同的伏擊圈中,在一千後膛火槍麵前,這三百建奴騎兵隻一輪就全部死於馬下,讓唐同又得了二百多匹馬。

這一次,唐同讓二百來倭人協從軍跟著那幾十名士兵拖著那幾門小銅炮前去,這些倭人協從軍因為上次見識到了三千蒙古騎兵在二千唐同手下的士兵麵前一會兒就全軍覆滅的場麵,到是再也不害怕那些建奴騎兵了,到了建設奴的營地前,反而有些耀武揚威的氣勢,把那小銅炮大搖大擺的拉到建奴的營地前。

那些建奴看到一夥沒帶兵刃,穿著上也很奇怪的人拉著那沒有什麼威力的小銅炮,大搖大擺的跑到自己的營地前,那架式是完全沒把他們這些建奴騎兵當一回事般,守營的建奴將領到也不敢怠慢,立即派了人準備衝上去,但那些倭人卻也手腳很快,小炮拉到了位置後,便很快的解開了拉馬車的馬,然後點燃了那幾門小炮後便騎著馬逃走。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