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軸在嘩嘩聲中緩緩展開,嶽父用手輕輕放在畫卷上摩挲:“整幅畫色彩豐富豔麗,畫麵臻細如絲。再看這尊像麵容和煦、臉若狀畫、眼中慈和。坐身於蓮座之上,蓮座下又是一頭白象,白象生六牙,三三分兩側。若沒記錯,這幅應該就是普賢菩薩像。”
激動的心,顫抖的手。讓我情不自禁向著畫卷走近,這比我在畫冊上見到的更清晰明亮,多色彩搭配不僅不違亂,反而使畫麵更生動活潑,不禁感歎畫師的功力,感歎佛教藝術的魅力。
誠如嶽父所說,此幅正是普賢菩薩像,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菩薩是“菩提薩錘”之略稱,菩提,覺、智、道之意;薩錘,眾生、有情之意,與聲聞、緣覺合稱三乘。又為十界之一。
其中普賢菩薩代表“德””和“行”。德,延命之德;行,據說普賢發過十種廣大行願,要為佛教弘法盡力。所以,他的尊號是大行普賢。
普賢菩薩的坐騎六牙白象又稱靈牙仙,象征“願行廣大,功德圓滿”。
咱們的四大名著《西遊記》裏麵出現的白象精就是靈牙仙改編而來。不過《西遊記》在清朝應該是禁書,不然就能跟嶽父探討所延伸的神話故事。
“好驚豔的畫作,嶽父,我能摸一下嗎?”我實在忍不住想觸碰的心。
“複兒來吧,下手當心些就成,這些物件看起來有些年頭了。”嶽父移步一側,空了個位置給我。
我站在畫卷前反而不敢輕易碰觸,我的手腳都開始發麻,甚至有些冰涼。為什麼沒有手套啊,讓我可以戴著摸。我也慶幸此時沒有手套,我將透過指尖再次穿梭千年。
我低頭盡可能貼近畫卷聞了聞,果然隻嗅到滿鼻的灰塵,我又貼近了一些,這次能嗅到一絲絲天然顏料的氣味。
我趕緊側身,彎腰曲背,捂住口鼻,“啊嚏”嚇死了,差點沒把噴嚏打到畫卷上。
“複兒…”“夫君…”“沒事吧?”嶽父和小蘭異口同聲。
“無礙無礙,可能是老物件。塵灰積攢,讓我給嗅了去。”我擺擺手擺正身子,畫還沒摸呢。
手以龜速試探性前進,終於落在紙麵。指腹能明顯感知紙張的厚度超前,順滑度超前。用紙很考究,可能從一開始就把方便保存考慮了進去。後人才得以瞻仰。
“這篇上麵謄寫了《論語》。”嶽父又攤開一幅卷軸。
從上至下筆鋒犀利,從右至左行雲流水。整篇文字,字跡清晰可見,清新飄逸的字體烙在柔潤脆生的紙上,頓覺酣暢淋漓。
“這篇是《金剛經》”嶽父仿似見我沉溺其中,又撥開一卷。
用筆深刻內涵,筆法醇厚從容,字數雖多,卻通篇無更改。可見寫者的專注力和虔誠度都極高。
據說在唐代有種職業:“抄經生”,需經過層層選拔,具備更高水平的“抄經生”才能夠抄寫一些重要典籍。
想到如此經典的經軸、畫軸的原本居然在大英博物館,我痛心疾首,百感交集。“這是我們的,這是我們的,這是中國的,這是別人不能拿走,也拿不走的。我泱泱華夏…怎麼就………”
身體好像又輕了些,頭好暈,眼前好模糊。
“複兒…”“嚴郎…”
我好像在倒下之前看見嶽父和小蘭來扶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