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
馮母將一切事情告訴了馮玨,以為馮玨記不住,可是憑借兩世的精神力,馮玨對很多東西都是過目不忘,堪稱人形大象了屬於是。
而馮家的家仇也很簡單,就是政治站隊,然後被清算的一係列破事。
那是太宗時期的舊事。
陳太宗陳芫乃是陳太祖的嫡次子,年號統狩,諡號陳孝文皇帝。
雖然陳太宗諡號為“文”,但這家夥一點也不文,在位期間加強軍備,瘋狂對北方作戰,奪取了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的大片地方,收漢中,擊北魏,固荊襄,定西南,平交州,可以說是戰功赫赫。
但這家夥有兩個不好的毛病,其一就是疑心重。
要是單有疑心重還不是什麼大毛病,看看三國的曹操,都吾好夢中殺人了,不還是沒什麼問題嗎?
可是陳芫偏偏還是個喜歡小兒子不喜歡大兒子的人!
這兩樣加一起,簡直是天雷勾地火。
陳芫有很多子嗣,說不上名字的就有幾十人,但他唯獨喜歡幼子——吳王陳浩。
聽聽這個封號,吳王!這是前朝吳國的國號,什麼意思還不明顯嗎?
於是,一場空前的奪嫡之爭開始了!
這場奪嫡之爭被稱為“東宮黨變”!
當時的太子為陳芫的嫡長子陳澤,陳澤為人謙遜,待人謙和,好文學,善詩賦,對治國理政有獨到的見解,時常以漢文帝、漢景帝勸諫自己的父皇,愛惜民力,與民休息。
當時的百姓都認為太子上台必定是個千古明君,陳朝要迎來盛世,百姓可以安居樂業。
但是不幸的事時常發生,吳王陳浩豢養死士的事情被陳澤知曉,於是陳澤勸誡陳浩,君子以修德為先,陰士不為君子所齒。
陳浩也是個腦子時常抽筋的人,他哭著跑到陳芫的寢宮裏來了一手惡人先告狀,說太子陰養死士,要謀反!
陳芫大吃一驚,早就看太子不順眼了,來人,把太子給我綁了!
說起來太子夠冤,但跟著倒黴的江東四大家族更是冤枉。
江東四大家族在陳朝建立之時就枝繁葉茂,樹大根深,而家族中大部分年輕人都參與了朝政,陳太祖宣皇帝在位時並沒有重用他們,到了太宗文皇帝時他們才漸漸的在朝堂上有了一席之地。
太子好學,崇文善政的名聲很大,江東四大家族中有三分之二的年輕才俊願意追隨太子陳澤,而在西川派、荊襄派眼中,這就是太子的黨羽,未來太子上台,這些人必然是陳朝的中流砥柱!
所以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西川派選擇支持吳王陳浩,荊襄派選擇支持越王陳熠,三黨之爭正式拉開序幕!
首先,陳熠所代表的荊襄派實力太過弱小,在朝堂上不存在有威望的人,所以他們大多數時間是吃瓜群眾,荊襄地區屬於第一線,荊襄派大多數人都是荊襄地區的重要官員,陳太宗不好直接弄掉這個礙事的吃瓜群眾,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以荊襄派坐在黨爭的第一線安然無恙的吃著瓜。
然後是太子陳澤,支持者除了江東四大家族之外,還有太宗皇帝南征北戰時期提拔上來的各級武將勢力,這其中就包括了馮玨的父親——馮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