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漢帝劉辯的突然駕崩,諡號為興,史稱漢興帝。
雖然劉辯在位的時候,並沒有主理過什麼朝政,但不可否認,漢室在他手中,從四分五裂,而到統算是一種中興之像。用興這個諡號,雖有些諷刺之味道,但也算是妥帖。
泰平六年,董平定關東,班師回朝。
雖然江東戰事尚未結束,但所有人都能夠看得清楚,孫策支持不了太久,失敗不過在早晚。
同年末,年僅一周歲的太子劉同,由董支持,登上了皇位,並改年號為大觀。
董用這樣的手段,告訴了那些居心叵測的人,他不會篡位。
但同時,由於少帝年幼,無法主政,於是在朝中耆老大臣的請求下,董留在了長安。
昔年他和漢帝劉辯的約定,也隨著漢帝離奇的駕崩,而堙沒在曆史的長河之中。同時,作為三朝老臣子,董曾先後輔佐過靈帝、興帝和少帝,加之功勳卓著,其地位無人撼動。
大觀元年,董被任命為攝政王,總領朝中一應事務,可以說是風頭無人可及。
對於董的決定,讓許多人感到了失望。然則在大觀元年三月,董又做出了一個奇怪的決定。
被關押了整整一年之久的董冀,獲得了釋放。
許多人都覺得,董冀經此一事,其世子的地位將隨之被取消。然而,董在釋放了董冀之後。卻正式宣布,董冀為涼王府世子,並在進昌坊建世子府,準許董冀單獨開府,招納幕僚。
這,絕對是一個讓人看不明白的舉措。
但還是有聰明人,從董的這個決斷中,琢磨出了一點滋味。
特別是當昔日隨董冀一同被關押進天牢地文武官員,在董冀開府之後。紛紛投效,而董卻沒有任何的表示時,這情況似乎就變得明朗起來,並且開始有人動了心思,前來毛遂自薦。
但除此之外,董就再也沒有什麼表示。
在坊間有傳言。董冀雖然被任命為涼王世子,可實際上從他被釋放後,董就沒有給過好臉色。
大觀元年八月中,陸遜火燒柴桑,奪取了廬江。
同月,龐統在烏傷設計。射殺程普,俘虜虞翻,徹底占領了會稽。張任趁機分兵,攻入丹陽。
十月,沙摩柯黃忠自九江出擊。斬丹陽太守張弘。
有好消息。自然也有壞消息……陳宮和徐庶設計偷襲曲阿,被諸葛亮識破,中途伏擊,射殺陳宮。
這也是在大觀元年一年之中,於董最大的打擊。大觀元年十二月,董宣布改良朝政。取消了九卿製度。分設六部。置尚書侍郎;組建內閣,設立首輔、次輔官職。其實。這內閣製早就已經興起,隻是當年稱之為承明殿,而今把承明殿的旗號,光明正大的打出來。至於這製度的優劣,唯有在日後的實踐中,慢慢檢驗。
但至少在當前,無人敢出麵反對。
大觀二年正月時,汝南戰事平息……
張燕在陳到龐德的夾擊之下,退守穰山,同月病故。
胡昭被任命為荊州刺史,龐德則被封為荊州行軍總管,將軍政剝離開來,形成了獨立體係。
婁圭被封為豫州刺史,陳到出任豫州行軍總管。
梁習為兗州刺史,張擔當兗州行軍總管……
至此,關東平定,隨著董律法緩慢的推行開來,漸漸地恢複元氣,重現當年興旺和繁榮。
大觀二年中,諸葛亮與孫策的妹妹孫仁成親。
孫仁,小名尚香,果敢勇練,和諸葛亮在一起,倒是在很大的程度上,彌補了諸葛亮的缺點。
但是同年十月,孫策反攻上虞,被龐統設計伏擊。在歸回吳郡的途中,又遭逢甘賁。
兩軍苦戰,孫策被甘賁在陣前所殺。不過甘賁自己呢,也被孫策拚死一擊,身受重傷。同年十二月,死於榻上。龐統臨危受命,接掌無難軍,繼續對吳郡,展開了又一輪凶猛的攻擊。
大觀三年,丹陽失守。
此時地諸葛亮,已經顯現出了演義中那位近乎於妖人一樣的智慧和能力。
孫策死後,他在孫仁的支持下,接掌江東。僅憑借著吳郡一地,和陸遜龐統徐庶周旋起來。
董在接到戰報時,忍不住感歎說:“這世上哪有什麼天才?任何人,都需要經過一番磨練,才能展現出他們的能力。如果諸葛孔明三年前能有今日的這般水準,這勝負怕是尚未可知。”
沒催!
董終於見識到了諸葛亮那驚人的能力和手段。
奈何大勢已去,他也無力回天……唯一地好處是在於,諸葛亮可以縱情的發揮他天馬行空的手段。
至少在整整一年的時間裏,麵對龐統陸遜徐庶三人,絲毫不露下風。
隻不過,由於吳郡資源匱乏,諸葛亮能夠使用的資源越發地稀少。在大觀四年末,終嚐一敗。
於董來說,大觀四年,無疑是極為精彩地一年。
龐統陸遜徐庶三人,奇謀妙計層出不窮;諸葛孔明獨自應戰,也是妙手連發,不遑三人多讓。隻不過,董卻看不下去了!
這多打一日,損耗的錢糧不計其數。就算他家大業大,總不成這麼耗下去吧。
於是,董寫了一封信,通過諸葛瑾送到了諸葛亮的手中。大觀五年三月,諸葛亮眼見大勢已去。於是帶著家眷自由拳偷襲海鹽,奪取了遼東海軍駐留在海鹽的三十餘艘巨型五牙戰艦,自杭州灣入海,遠遁他鄉而去。
大約在二十年後,在當時還被視為蠻荒所在,而在後世被稱之為馬來西亞和印尼的土地上,建起了一個國家。國號為吳,在史書上被稱之為大吳天國,從此雄霸於南洋。
不過。這已經是後話了!
大觀五年十月,陸遜奉命回轉長安,封爵舒侯,並與苦侯他七年,已近二十五歲地蔡節完婚。
大觀六年正月,龐統班師回朝……
對於董冀而言。過去地數年時光,無疑如同一場夢幻。
苦心經營,卻被父親全盤否定。然則在天牢中的一年時光裏,董冀似乎明白了許多許多道理。
每個人都有自己地原則!
就如同父親,他的原則其實很簡單。不是為了榮華富貴,也不是為了執掌天下。董的原則就是。保護好家庭,注重他所做過的每一個承諾。至於有些事情,也真的是急切不得地。
比如當初劉辯失蹤,如果董真的登上了皇位,那麼接下來將不得不麵對天下的征討。
此前。董占居了大義。
如果他篡位了。那麼大義將會失去,關東又將會出現什麼局麵?
可以肯定,就當時而言的冀州刺史趙戩等人,是絕不可能允許出現這樣的事情。但是等天下平定,大權執掌在手中的時候,情況就會變得不再一樣。至少從目前來看。地確是這樣。
趙戩已病故一年。
而冀州在趙戩的治理下。已經完全平定下來。新任冀州刺史麋竺,在不知不覺中接掌冀州。
趙戩五年心血。最終落入董的掌控。
有時候想想,薑還是老的辣。父王一再說,凡事要循序漸進……以前總覺得,父王似乎已經失去了當年馳騁疆場,縱橫天下的豪氣和雄心壯誌。可是現在看起來,一切都在他的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