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幸福是需要你去感受的
臘月二十八林木的一個兒子把媳婦娶進門了,他如釋重負長歎了一口氣。他已經五十歲了到知天命的年輪。天命是個什麼東西,自他三十歲想弄懂它一直沒弄懂,隻是近年他都五十歲的人力不從心了,才發覺自己幾十年流水的日子裏,僅僅把子女養大嫁出去娶進來,其它一事無成。一個俗人過平凡的日子,辛苦,缺錢,寒磣,疾病,苦惱,傷痛,這似乎就是生命。他無所建樹,永遠也改變不了的凡人日子還將過下去。一句話,五十歲以前沒幸福,五十歲以後也不會有。
幸福會有的,好友告訴他。其實幸福一直在你身邊,隻是你未感受到罷了。為什麼呢,你總是盯著前方的高山怕翻越不過去;前方有大河又擋住了你的去路,你總是想幸福就在前麵就往前走。你恰恰忘了微風拂麵,忘了溫暖的陽光,忽略了腳下小草的芬芳。你雖經經磨難,走過了,怎麼走過來的那些東西難道不是你的財富?你貧窮看到富人被人刷了,殺了,你還想當富人嗎?你子女多,可當你看到一對老夫婦無兒無女你又何嚐不感到你子女多不也是一種幸運呢。你早上晨煉,夕陽西下與妻攜手散步,悠閑時喝一杯茶,下一盤棋,看一篇報紙,讀一本書,這些你貧窮可以辦到,那些富人並不能都辦得到,你不用太過忙碌,不用爾虞訛詐,不用擔心被人謀財害命,這是不是一種幸福呢。
11
關於“死”
近來有幾個老肝炎的同事忽地患上了肝癌,一個死了,另兩個在治療作垂死掙紮,不過離死也不遠了。於是我們感到生命太脆弱了,生命無常,好幾日我們沉浸於人會死的氛圍中。
人老想到死就活得不快樂,盡管有人說他不怕死。人遲早要死那是一定的。前些時有小報說按遺傳基因推算人將來可活1200歲,1200歲以後呢,能不死?有人玩笑說,既然要死幹嗎要生?還不白活一個人。這就像有人說既知盜竊要坐牢幹嗎去盜竊一樣這世上決不以人會死而不生人,也不以知道不能做的事而不做,世上的生物《何止生物》都有個自生自滅的規律。
從前大革命時期人不怕死,那刀架在脖子上視死如歸,說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農村人說早死早投生。一句話在一個信佛的國度裏好多人不怕死就是指望有來生,投胎轉世。別小看了這唯心論,卻也叫許多代人中的一些人多了那多的英雄豪氣。可現在這唯物論,無神論把一切說明白了,人死了沒來生,生命隻有一次,這樣怕死的人就多了。人誰不怕死?蟲子尚且苟生。人怕死才愛惜生命。
人也有不怕死的時候即不死也得死死也得死,活著痛苦比死還難受幹嗎不死,於是就有不怕死的人去自殺。不怕死也看形勢看場所而論,但也有置死地而後生的。持要死就死,不死就好好活著要好一些。活著的人,為自己找活著的理論,說人為什麼活著?為革命為人民服務,為什麼主義之類,還說什麼死重於泰山什麼的。人活著為什麼?活著就是活著可以為什麼也可以不為什麼。總之活著的人為什麼的不為什麼的都在世上尋尋覓覓一副忙忙碌碌的樣子。你忙什麼呢,除了生存於世你最終什麼也找不著,人會死的,最終一思量全明白了,能生存於世也其實就是你要找的東西。
12
天命是什麼
兒時的夥伴方山從山裏進城來,一臉的悲戚問我:天命是什麼?
俗語二十而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方知天命,六十花甲,人到七十古來稀,這是從前的話。如今耄耋者比比皆是,活一百歲不稀奇,但很少有人講四十不惑什麼是五十知天命的事兒。人到五十萬事休已成定局是不是天命呢?我的夥伴方山似乎一來人世就倒黴,先是媽死後是爸亡,漸漸長大了,又沒錢娶媳婦,等他娶上了媳婦他四十多歲了,媳婦還是一個傻子。後來生下一個兒子,智商與媳婦差不多。如今他老了,五十歲,他不知自己為什麼這麼倒黴。難道倒黴就是天命?
這隻是個案,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命運還是公平的。上帝造人總要給人留下一點遺憾,不會什麼好事都叫你占全;但也對有缺陷的人保全。跛子的另一條腿有勁;瞎子耳朵的聽力絕好;啞巴很聰明;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總是多數長壽。上麵說的方山的情形是極個別的。一生一世是個倒黴蛋的人總處在“賣豬,羊值錢;賣羊,豬值錢;豬羊一起賣,又是狗值錢”。倒黴並不是天命,“不惑”就是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方山,你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嗎?
歲月悄悄地如風拂麵從我們身邊蕩過,當眼角處留下隻有在笑時才有的魚尾紋時,我們已經三十多歲了;漸漸地魚尾紋爬上額頭,輕柔地淺淺地劃上一條條線兒,我們四五十歲了,我們有時認為自己還年輕有許多事要做,有時又認為自己已經老了,有些力不從心,記憶力差了,該萬事休,休卻不罷;又若幹年,臉上爬滿了“蚯蚓”時那已經真是玩完了,但還喜歡別人說我們飽經風霜。我認為飽經風霜又何嚐不是經驗與財富呢。就這樣,人慢慢由老到死,最終有建樹無建樹,都是不是天命?蓋棺定論功過是非曲直,是好人是壞人那是後人評說的。
13
幸福不幸福
二婆七十多歲,一個鄉下老太婆。她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在城裏工作,她已見重孫是祖奶奶了。可她不願到城裏與大兒子一起生活,卻在鄉下為小兒子帶孩子,為二兒子放牛,她自己單過,還種菜拾柴炊煙。大兒子每月都有彙款來,可她隻把很少的一部分花在自己身上。她從不說兒孫不好的話,自己也樂哈哈。
三婆不足七十歲,也有三個兒子,小兒子當教師,有兩個兒子蓋了樓房,她不單過,與小兒子一塊生活,不放牛,不種菜,也不用帶孫子,生活中一切不用她操心。可她不是不滿二兒子不聽話就是責怪大孫子不務正業;高興的時候也是有的,那就是女婿送禮物,女兒接她去深圳住上一兩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