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大概生來就注定勢不兩立,比如澹台聿明和澹台境。
就本心而言,澹台聿明並沒有多少爭權奪勢的心思,也不想與這個弟弟過多為難,但國事為重,他無法任由他不認同的政見落到實處,成為壓垮百姓的最後一根稻草。
“父皇,荊州眼下,已是千瘡百孔,方文卓罪大惡極,必當斬首示眾以平眾怒,可方文卓在荊州任上已有六年,但凡是個官員,都會與他有所牽扯。”
“方文卓一倒,荊州其餘官員勢必惴惴不安,唯恐殃及池魚,無心政事,如此一來,荊州本就混亂的局勢隻會更加動蕩。”
徹查貪墨需要時間,整頓地方官員需要時間,肅清吏治也需要時間,可百姓們已經等不及了。
大旱七月,將荊州本就勉強維係的民生經濟摧殘殆盡,百姓們亟需一個穩定的時局,休養生息。
可聲勢浩大的調查和官員撤換,隻會令荊州人心惶惶,官員們隻想著如何疏通關係、撇清幹係、保住官位,根本無心發展生產,屆時受苦受累的,仍然是普通百姓。
太子此話一出,立刻得到了吏部尚書蔣墨鈞的讚同,他雖然急於撇清自己和方文卓的師生情誼,但也不想給吏部招惹麻煩。
官員和官員之間,本就扯著胳膊絆著腿,若真如三皇子澹台境所言,徹查山南兩道,吏部還不知要間接得罪多少人。
另一方麵,則是想借機對太子投誠示好。
六部之中,吏部是堅定的太子黨。
澹台境不讚同地抿了抿嘴角,如刀鋒般銳利的眸中寒光閃現:“皇兄此言,恐怕有些婦人之仁吧,地方官員若因此擔驚受怕、無心政事,隻能說明他們能力不足,這樣的官員,根本不配留在任上,就該集體撤換。”
“且不說山南兩道所有官員大換血,需要多少官員填補空缺,即便有足夠多的官員繼任,可他們既不了解當地風土人情,又對當地民風民俗一無所知,僅是熟悉政務就要花費大量時間,要到何時,才能安置好江陵災民?”
“肅清吏治乃長治久安之道,這話,可是皇兄你親口所說,如今,可是要食言而肥?”
“事有輕重緩急,肅清吏治功在社稷,但這絕非一時一地之事,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樣基礎的道理,三皇弟難道還不懂嗎?”
“社稷不穩,民生何安?皇兄不必以聖人之言壓我。”
……
兩個人各執己見,針尖對麥芒,爭的麵紅耳赤,本就存在感極低的五皇子澹台子修,下意識後退一步,唯恐被波及。
朝中眾臣們,雖不摻和,但卻在心中默默思量著,兩位皇位決賽圈的皇子的政見主張。
一是要看是否與自己的主張相一致,二要看是否有利於自己的仕途前程,三是要看哪位皇子獲得的支持擁護更多。
一次又一次的朝堂爭論、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博弈,同樣也是他們招兵買馬、壯大自身實力的過程。
縱然澹台聿明萬分厭惡黨爭,但隻要他在朝上提出與澹台境相左的觀點,就立刻會被樹立為太子黨的旗幟,成為與澹台境相對立的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