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時,取適量茵陳煎湯熏洗患處,對濕瘡瘙癢有治療作用。一般多入湯劑,煎汁服用,也可以製成散劑或丸劑服用。
茵陳炮製之法,取原藥材,除去殘根、老莖、雜質,搓碎或切碎,綿茵陳篩去灰屑。
尋到茵陳蒿的附近,就發現大血騰。
大血藤是一味清熱藥,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幹燥藤莖。大血藤藥性苦,平。歸大腸、肝經。呈圓柱形,略彎曲,長30~60cm,直徑1~ 3cm。表麵灰棕色,粗糙,外皮常呈鱗片狀剝落,剝落處顯暗紅棕色,有的可見膨大的節和略凹陷的枝痕或葉痕。質硬,斷麵皮部紅棕色,有數處向內嵌入木部,木部黃白色,有多數細孔狀導管,射線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澀。
大血藤,苦泄散,平偏涼,藤類善行,入大腸經與肝經。既清解熱毒,又活血止痛,還祛風通絡。集清解、活血、祛風通絡於一體,凡熱毒兼瘀或血瘀兼熱,以及風濕痹阻者皆宜。最善治腸癰,各期均宜,熱毒兼瘀痛重者尤佳;兼治傷腫、婦科血瘀諸症及風濕痹痛。
主要含蒽醌類成分大黃素、大黃素甲醚、大黃酚,三萜類,木脂素類,甾醇類及多種酚及酚苷。
大血藤的入藥部位: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幹燥藤莖。秋、冬二季采收,除去側枝,截段,幹燥。大血藤具有清熱解毒、活血、祛風止痛的功效。
大血藤主要功效和臨床應用是什麼?用於腸癰腹痛,熱毒瘡瘍,經閉,痛經,跌撲腫痛,風濕痹痛。
腸癰腹痛,熱毒瘡瘍:治腸癰腹痛,常與敗醬草、大黃、桃仁等同用;治熱毒瘡瘍,常與連翹、金銀花、貝母等同用。
經閉痛經,跌仆腫痛:治血瘀經閉、痛經,常與桃仁、紅花、當歸等同用;治跌打損傷、瘀腫疼痛,常與續斷、赤芍等同用。
痹證:治風濕痹痛、筋骨無力、屈伸不利、腰膝疼痛等,常與杜仲、獨活、威靈仙等同用。
大血藤常用藥膳方選如下:大血藤酒:大血藤30g,加黃酒120ml,煎至60ml為一劑。成人每日服二次,每次一劑,小兒用量酌減。
大血藤煲河蟹:大血藤30克,河蟹2隻(約250克),米酒適量,蔥、薑、調料適量。將大血藤、河蟹洗淨後放入陶罐中,同時加入蔥、薑,加水一碗半,用文火煲燉熟後,加米酒調料適量,再煨燉片刻即可。
如何正確使用大血藤?大血藤煎汁內服時,常用量為10~15g。
外用時,取適量大血藤,搗敷於患處。
大血藤一般多入湯劑,煎汁服用,也可以製成丸散或浸酒服用。
大血藤的炮製之法是; 厚片: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幹燥。
薄片:將原藥除去雜質,浸1~2小時,撈起,中途淋水潤透,切薄片,幹燥,篩去灰屑。
斜片:揀去雜質,大小分開,洗淨,浸泡4~6小時,撈出,瀝幹餘水,潤透,切3mm斜片,曬幹或烘幹,篩去灰屑即得。
一個山林區域能找到,兩株不同的藥草植物就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