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 章 西北重鎮(2 / 2)

至於同治皇帝的位麵,等到了那個年份,肯定也都不考四書五經了。

唐朝之前的皇帝倒對這個題目很有興趣,他們現在的考試基本都是學後世的,出題的方式主要參考了一年級的語文試卷。

這個試卷那麼多人都做了,這種類型確實是好,考察知識方便,打分也方便。

唐朝之後的朝代也準備要改,隻是還沒有付諸行動,這是個大工程,還需要仔細商量著辦。

以前考試主要是看對不對考官的胃口,主觀性太大了,確實不好。

把各個題目用分數標注出來,也能更加明顯一些。

除此之外,不少皇帝都多加了一些客觀題,他們也明白,四書五經這些東西於普通官員來說用處不大。

平常考試也會考一些雜學算學之類的東西,隻是占比很小,大頭還是在四書五經。

現在從這方麵慢慢入手,在潛移默化之間讓大家慢慢習慣,也能更容易接受一些。

嬴政沒有仔細研讀過儒家經典,隻大略看了看題目,讓淳於越解釋解釋。

他都要看看後世考試難度大概有多少?

淳於越看了看這五個題目,從左往右分別出自禮記、春秋左傳、詩經、尚書、周易,如此看來,這五本應當就是後世人說的五經了。

這五句話被單拎出來,那考生必須得對五經十分熟悉,不知道是五篇文章全都做,還是隻做一篇文章?

要是全都做的話,難度恐怕不小。

【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總共六級,鄉試已經是第四級了,考過了之後就成為了舉人。

舉人基本就可以脫離原先的貧苦生活了,已經一腳踏入了官場,有了選官的資格。

人們常說窮秀才,可從來沒有過窮舉人。

鄉試總共有三場,第一場考四書,第二場考五經,第三場考策論。

當然不是考全部,有的題目隻需要挑一句出來做文章就行。

8月開始,各地府衙都會為鄉試做準備。

應考的秀才們在貢院門口排長隊,一個個基本上都要脫衣服檢查,以防夾帶。

每場考試都是三天,隻能生活在一個很小的考棚裏。

總共九天,對人的心理和生理都是很大的考驗,這九天雖然分成了三個三天,但是也是很難受的。

中途出了什麼事,挨不過去,死了的都有。】

溫庭筠抖了抖身子,有些慶幸他還生在大唐。

雖說得罪了人一直考不上進士,至少幫人作弊,還能賺點兒外快。

要是在明清,他還不得餓死。

要按這種檢查方法和考試規則,想想都可怕。

窩在一個小小的地方三天就隻為了寫出一篇文章,這麼看來,說難好像也難,說簡單好像也簡單。

淳於越有些拿不定主意,隻能大致給皇帝陛下解釋。

嬴政也能明白,這些文章想必不至於很差,關鍵是要看考官想要什麼樣的文章。

這麼一年一年下來,不僵化都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