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 章 周遊列國(1 / 2)

【孔子的這趟旅程被後人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周遊列國,這四個字給人的感覺很閑適,但他的旅程可比這四個字所形容的艱難、驚險刺激的多。】

百姓們不明白孔子這麼大的年紀了,為什麼還要出去?

不讓當官就不當了唄,回家繼續開學校教導學生不好嗎?

55歲這個年紀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老的不能再老的了。

大家都是普遍30多歲就當上了爺爺奶奶,55歲,說不定孫子都生下孩子了,整一個四世同堂了,有些動作快的,曾孫子都到了上學的年紀了。

【至於孔子為什麼要周遊列國?

應該是他不想放棄如今的成績。

他當官這幾年也是從地方一步步上升到了中央,各種各樣的事物也都了解的差不多,運用自己的理念治理的也都很好。

自己琢磨理論,琢磨了這幾十年,好不容易從實踐上看出了效果,結果就這麼被人辭了,任誰誰都難受呀!

可是他隻是想到了部分實踐出了結果,這一部分的導向是正確的,從而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學說,他沒有想過自己的學說,可能不太適合當今的社會,或者說有一部分不太適合。

自己在魯國當不了官是因為別人的原因,是國君和三大家族沆瀣一氣,自己的製度沒有錯,隻是人錯了。

既然是人錯了,那就換一批人。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他決定去其他國家找找未來。】

這麼一說倒是也能想得通。

一個人心心念念的執念經過好幾十年的沉澱,好不容易開始實現,進度條走到了一小半了,然後就被迫被別人強行終止。

那唯一能繼續的方法也就是換個地方重新開始了。

這種情況下,不管他多少歲,恐怕都會選擇重開。

和年齡無關,隻和理想有關。

更何況孔老夫子是想尋求一條救世之道,終結這禮崩樂壞的天下。

這樣的偉業別說是普通人的一生了,就算是加上徒弟子孫的後輩,也是不該放棄的。

【既然決定要去其他國家尋找機會,那第一個去哪國呢?

與魯國最近的齊國不行,仇人太多了。

最北邊的燕國也不行,這實在是太偏遠了,晉國前段時間剛剛遭遇了一波血腥內亂,這自然也不行。

至於秦、楚兩國,雖然曾經都出現過霸主,但如今也一般。

最最重要的是,這兩國不是姬姓,那些中原各國自然看不起這兩國,覺得都是蠻夷之地出來的蠻夷之人沒有絲毫教養。

在那個時候,你要是在大街上說一句,秦國最終會奪得天下,恐怕直接會被認為是瘋子。

孔子要實現自己“克已複禮”的理念,自然更傾向於到那些老牌國家,能選的也就是中原的那些地盤兒雖然小,但是法理上規製比較高的國家了。】

按照孔子的觀念,這麼一盤點,嬴政都有些氣笑了。

大秦發展不易,不過確實在春秋那個時代,秦國是那些人看不起的存在。

那又怎樣。

那些隻懂得講“禮”的所謂中原國家,一個一個在戰國中消失殆盡。

就連後世所說的所謂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哪一個都不是所謂的周朝正統。

田氏代齊,韓、趙、魏三家分晉,至於秦、楚、燕,全都是妥妥的邊緣國家不被人待見。

這也是他對孔夫子那套不喜的原因,要是講他那一套,那就沒有如今的秦朝了。

不過儒家的一些思想還是可以用的,將一些思想融合在道德觀念裏,對於大秦的穩定還是有用的。

如今各種各樣的任務,他手上的積分已經比以前稍微寬裕了一些。

嬴政偷偷兌換了後世的曆史教科書,他看這個不是想知道如今的曆史走向,書上也隻說了個大概,也都是天幕中講過的,沒什麼太大的意義。

他最想知道的是後世的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