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比較常見的小名就是寶寶、貝貝、湯圓兒、小糯米這類的,主打一個可愛。
還有聰聰、明明、壯壯這類的,寄托了父母的期許。
不知道各位前輩們都有怎樣的小名?】
曹操看了周圍人一眼,沒有直接搭話。
很多人不好意思說出自己的乳名,但是沒關係,有名的人有別人替他說。
彈幕一水的阿鬥、阿瞞、 香孩兒,等等等等飄過。
大家想了想,好像幾乎每個人都有乳名,就算沒有,小時候家裏人也會叫姐兒或者哥兒。
後世的孩子剛出生就要上戶口,現在大家可不是這樣。
孩子大都是養到四五歲之後,身體強健,感覺立住了才會正式起名字。
上戶口也沒有那麼硬性規定,必須立馬就得上,一般也是能往後延的。
要真是剛出生就上戶口的話,那得有一半廢戶籍,別的不說,光紙就挺浪費的。
小孩子一般都沒有大名,隻能叫乳名。
就算是有了大名,一般也不會直接叫別人大名,在大家看來這是一種沒有禮貌的體現。
【我們華夏人對全名比較忌諱的,就算是在現在,比較親近的人突然叫你全名,也有一種大事要來的感覺。】
對,對對。
很多人隻是下意識的遵循規則,知道叫別人全名不禮貌,但是不知道為什麼不禮貌。
【大家之所以會對叫別人全名比較忌諱,可能和巫術有關。
本人和名字之間的羈絆很深。
不管是《西遊記》還是《封神演義》裏,都有那種喊人全名對敵的法術。
別人一喊你的名字不是被裝進了葫蘆裏,就是直接落下馬去。
紮個小人寫上全名,講究些的再寫上生辰年月日,拿針紮一紮,好似就能把人咒死。
還有每當有人呆了或者昏迷,很多人通常認為這就是掉魂兒了,需要有人喊他的全名叫魂兒。
說到底這是一種迷信,但也許對深信不疑的人來說有一點點心理作用。
在先秦時期,人普遍害怕巫術,深信巫書,久而久之,在與別人交往時就不透露名。
可別人總歸是要稱呼你的,“字”,就隨之應運出現了。】
在名與字這方麵,不用唐曉多說,大家也都明白。
所有人也都遵循這個規則。
有人掐指算了算,商周到戰國,差不多也有1000多年,那個時候姓氏合流。
從秦朝到唐曉所在的後世,名字也合流了。
這實在能稱得上是一種循環。
姓、氏、名、字,實在複雜,像後世之人隻有姓和名,確實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