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山大哥是英雄!(絕對原創)(1 / 2)

作者:趙公明

我不是作家,寫不出娓娓動人的文章,我不是追星族,對任何明星都不崇拜。我和本山大哥沒有任何瓜葛,也沒有受到來自任何團體的熏染。忽然想想寫本山大哥的衝動,的確源於小沈陽的成功。我之所以敢妄自稱呼本山大哥,也僅僅因為我也是遼寧人的緣故。有朋友會說,親不親故鄉人,我是不是想為成名的家鄉人歌功頌德?想那本山大哥,早已經紅遍全國,粉絲鐵杆多得數不清,那需要我這個老鄉的吹捧?我說本山大哥是英雄,的確是站在地域的角度,的確是站在老鄉的思維,用我這個最普通的東北人,從遼寧人看遼寧人的角度,說出發自肺腑的感慨!

我是八十年代從家鄉出來的,從也是本山大哥那樣的環境到外地工作的。在我的印象中,可能是因為不肯受漫長的寒冷的約束,遼寧人特別的喜愛歡樂,特別的喜歡戲劇,也特別地喜歡花朵。我所說的喜歡,是源自最普通的鄉村,最平常的人群。我常常思考,遼寧人到底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這個問題,我在意象思索了很久,從我家鄉的馬國光,到楊利偉。直至曾經風靡全國的馬俊仁、王軍霞、陳紅、趙本山、潘長江,甚至我還想到了射擊運動員王義夫。都沒有找到那成功後的共性。前些年,電視上流行電視歌詠大賽,許多獲獎成名的歌星,都是遼寧人,奧運會、亞運會獲獎的運動員,也姨遼寧籍的運動員居多。有的時候,甚至出現獨霸體壇的現象。每當他們成功,每當他們為國爭光的時候,我發現,身邊的許多遼寧籍老鄉,會更多些激動,多一些自豪!

看著那些激動得流淚的老鄉,那些比自家過年還興奮的鄉親,我想起了家鄉那些人,那些說話滿嘴大茬子味道的遼寧人。成功的沃土到底是什麼?曾經的鄰家二丫頭,就是現在的天王歌後那英,曾經的村頭藝人的子侄,就是給全世界華人帶來十多年歡樂的本山大哥!我臆想,遼寧人應該從骨子裏,有股子別樣的攀登奮鬥的意誌,那意誌和一年,就是主席在詩詞中說的,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倔強,就是惜秦皇漢武具往矣,數風liu人物還看今朝的激情!這種倔強,這種激情,隱藏在骨子裏,每時每刻都有迸發的衝動,機緣來的時候,那怕拚上全身的熱血,也絕對不能掉鏈子!這種倔強的頑強,這種激情的求索,不但長久陪伴著那些成功的明星,也隱藏在你我他,每一位從冰天雪地走出來的人心中,更孕育在依舊居住在那片白山黑水的鄉親們身上。

我忽然想起來幾個沒關聯的片段,或許能更直接地說明點什麼。在我讀初中的時候,正是全國高考熱,所有的工作都為高考開綠燈。就在這大勢所趨中,我經常看到這樣的另類場麵,體育老師整天穿著運動服,上課的時候,比教授數理化的老師還嚴肅,抱怨理科教師侵占他們教學時間的同時,憋著一股勁自語:將來誰成功,還真說不定呢!他們上課的時候,教授的內容遠遠超過教學大綱,許多都是體育專業的科目,我當時還想,整天大汗淋漓,哪來的工作熱情?哪來的拚命精神?哪來的永遠不懈殆精力?有那時間,攢點氣力,回家好好侍弄自留地,多打點糧食,不比啥都好?你把考不上大學的人,都訓練成運動員,也比不上考大學受器中呀。明明沒有你的發揮空間,你幹嘛去承受委屈和白眼去拓展?沒有人要求的事情,沒有人考核的內容,你們幹嘛去爭取?

話被體育老師說中了,多少年過去了,眾多的同學,早就成了哥省隊一二級專業隊運動員的時候,我們這些考上大學的人,給予國家做的貢獻,並不一定比他們多。同學會的時候,來自全國各省隊的遼寧籍運動員,早就沒了當年醜小丫的靦腆,早就沒了當年的自卑。

我又想起了,還是有關那些我們的體育老師的事,白天玩命地教學,總該下班回家做點事情了。下了班的他們,總是約上附近的農民,鎮上的書記,農機廠的職工,啤酒廠的幹部,武裝部的幹事,銀行的職員,都是愛好籃球足球沒命的主,同色彩同樣式的背心褲頭,相互都是兄弟相稱。更認真地開始比賽較量。隻要不刮風下雨,學校那簡陋的燈光球場,就是他們歡樂的樂園。我也奇怪了,校長總告誡大家,要節約用電,卻從來不心疼燈光球場上的燈火輝煌。也沒有任何人會想,鎮長的電費免了,農**動員該收點愛好費。學校發服裝的時候,臨時工是沒有份的,學校給球隊發服裝,從來不考慮農民又不給學生上課,我的學校如此,我高中同學說,他們的學校也如此,大學的同學說,他們他們的地區,也都是如此。那就可以大致地推斷,整個遼寧大致都如此。對任何的上進,都給予扶持,並不嚴格去區分,應該與不應該。這是不是遼寧對待人才的沃土?

說到這,我其實是在說,本山大哥為何首先能在家鄉的紅火?他原本就是農村的一個車把式,他原本就是個喜歡癡迷點二人轉的農民,進鄉村文藝宣傳隊,進鐵嶺劇團,有他個人的努力,有無名的貴人給扶持。其實,他的成功,不就是我前麵說的多重因緣交替推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