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想起了,還是有關那些我們的體育老師的事,白天玩命地教學,總該下班回家做點事情了。下了班的他們,總是約上附近的農民,鎮上的書記,農機廠的職工,啤酒廠的幹部,武裝部的幹事,銀行的職員,都是愛好籃球足球沒命的主,同色彩同樣式的背心褲頭,相互都是兄弟相稱。更認真地開始比賽較量。隻要不刮風下雨,學校那簡陋的燈光球場,就是他們歡樂的樂園。我也奇怪了,校長總告誡大家,要節約用電,卻從來不心疼燈光球場上的燈火輝煌。也沒有任何人會想,鎮長的電費免了,農**動員該收點愛好費。學校發服裝的時候,臨時工是沒有份的,學校給球隊發服裝,從來不考慮農民又不給學生上課,我的學校如此,我高中同學說,他們的學校也如此,大學的同學說,他們他們的地區,也都是如此。那就可以大致地推斷,整個遼寧大致都如此。對任何的上進,都給予扶持,並不嚴格去區分,應該與不應該。當鄰居家成功的時候,成捆地往家裏背錢的時候,我依然守侯在我心儀的那棵小樹苗,為它付出長久的嗬護,並在心中樹立一定讓他長成參天的大樹,直至成一片樹林!恐怕,這就是東北人的執著,這就是東北人脫穎而出背後的真諦。自己的頑強努力,加上環境的包容,這是不是遼寧對待人才的沃土?
說到這,我其實是在說,本山大哥為何首先能在家鄉的紅火?他原本就是農村的一個車把式,他原本就是個喜歡癡迷點二人轉的農民,進鄉村文藝宣傳隊,進鐵嶺劇團,有他個人的努力,有無名的貴人給扶持。其實,他的成功,不就是我前麵說的多重因緣交替推動嗎?
本山大哥成名是必然,本山大哥紅遍中國也是必然,我想得更多的是,想替本山大哥感謝薑昆老師。大哥成名,我是借不到星點光了,我家離大城市鐵嶺太遠,我家離大城市轄下的蓮花鄉太遠。本山大哥五服之內的親人,我一個也不認識。本山大哥成功後,我也沒有一點想誇誇他的想法。為本山大哥歌功頌德的人太多太多了。盡管本山大哥是值得誇獎的人,盡管本山大哥是應該被誇的人。盡管本山大哥為蓮花的鄉親送去了豬肉燉粉條子,盡管本山大哥為大城市鐵嶺的發展,做了功不可沒的貢獻。在本山大哥身上,在眾多成名的和沒成名的東北人身上,有多少類似於小沈陽想學二人轉的質樸執著的決心:媽,你得給我借錢去,要不我會恨你一輩子!這就是東北人特有的別樣的信念追求!正是別樣的追求,深深紮根在血液和骨子裏,並且為之奮鬥無怨無悔!
本山大哥拍電影,我沒做評價,本山大哥拍電視劇成功,我沒有鼓掌。本山大哥開辦的山莊,我也一次沒捧場。本山大哥打造劉老根大舞台,本山大哥開辦專業學校,我統統沒想說任何感想。有妒忌的學者,說本山大哥俗氣,說本山大哥登上大雅之堂,純屬文化的空白間隙的需要,我是生氣了,但我沒有去辯解,我知道,替本山大哥說話的人多的是,用不著我這無名鄉親去著急。說到替本山大哥說話的人,我可要發感慨了,本山大哥是英雄!
我為什麼這樣說呢?你想想,東北二人轉,過去是下九流演的蹦子戲,二人轉演員的辛酸,整個東北文化區的人都知道。真的是被所謂江南文化人考察的那樣,是苦寒荒蠻之地人,用頑強磨練的才藝,賣弄於田間地頭穀場炕頭的劇目。是給櫓鋤把的人歡樂的戲耍。文人說的下作,文人斷言的不雅,遠沒有它本身受到的冷落現實,本山大哥沒出名之前,二人轉的命運快走到了盡頭。不說全國人民不了解,不說專家學者的斷言的片麵,連我們遼寧人都說,二人轉在遼寧,都快成地區落後的象征了,誰要是想聽二人轉的話,鄉親們會告訴你,黑龍江吉林的落後地區,冬天裏竟然還有看二人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