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忠貞護駕救康熙 皇上恩賜龍鳳硯(1 / 3)

提起牟氏莊園的青銅鹿鼎和龍鳳姊妹硯台,還真是神奇絕頂,來曆不凡。這裏麵還有一段不可告人的有趣故事呢!

牟氏家族,要從1370年說起,那一年是明洪武三年,牟敬祖從湖北的公安縣來棲霞任主薄,卸任後,落戶於棲霞蛇窩泊南榆疃,遂成為湖北籍棲霞牟氏第一世。牟敬祖之後,連續三代單傳,經濟也不富裕。從第五代始,人口始增,但仍為平民。到第八代時,不僅人口大增,而且始出財主、舉人、知縣。自第十代往後,進士、官員、學者、富戶層出不窮,遂成為棲霞的望族。牟墨林直係家族便是牟氏望族中名聲、業績十分顯赫的一支人。

這個莊園始建於清雍正元年,即1723年。第一代主人是十二世牟之儀,始興人是十三世牟綧,而發跡人是十四世牟墨林。

牟墨林前輩,1811年(嘉慶十六年)繼承父業後,“善務農”,大量購置土地。他精於謀略,善於經營,常言:“人不患無財,患不善用其財。”牟墨林為人處事非常嚴謹,善交官府,新官到任、卸任,逢年節、遇喜慶,必有邀請款待和金銀奉送。所以,官府對牟墨林也格外敬重。再加上牟家自身也有在朝當官的,官官相護,互相利用。因此,牟墨林在許多事情上盡占天時、地利、人和之先機,為他快速發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和外部環境。

牟墨林一生做了許多善事。棲霞縣令方傳植要創建書院,因籌錢而犯難,牟墨林知道後馬上派人送去製錢五百千;一八六О年,英法聯軍進犯大沽口,朝廷籌餉禦敵,牟家捐銀二千兩;八國聯軍進犯北京,牟家又捐銀二千兩。牟家多次慷慨義舉得到了官方的讚賞。

清鹹豐十一年(1862)、同治六年(1868),撚軍兩次擾亂棲霞,官府、農民奮起抗擊,有陣亡的,牟墨林都給糧五石。當時,感謝之聲數裏相聞。土匪下山搶掠,百姓民不聊生,牟墨林組織二十多個鄰村,組成自衛團,構築工事,鑄造火器,聲勢浩大,令土匪膽戰心寒,不敢輕舉妄動。所有花費全由牟家負責,費用高達白銀萬兩以上,鄰村的老少爺們交口稱讚。

牟墨林為牟氏家族立起慈善形象。他堅持長年施舍粥飯,救助附近村的貧民以及無家可歸的流浪者,直到牟墨林臨終時還囑咐後代要繼續放飯,救濟貧民。有一對討飯的夫妻,老家是萊陽的,男人姓魏。他從二十多歲就在莊園門口討飯吃,一直討到六十多歲。魏是個乞丐頭,有時外來的乞丐去偷牟家地裏的糧食,他還主動去說服勸阻,所以牟家平時對他挺照顧的,還允許他在莊園場園邊搭了個窩棚長年居住;遇到災年,佃戶交不齊租子,也可以欠賬,下年再補交上。莊園現存賬本中記載,有的佃戶拖欠租子長達五年之久;對古鎮都村及四鄰的佃戶,相對來說比較寬容,有的常年在牟家打工掙錢。(就連在“特殊時期”時期,一位老石匠還說:“我在牟家常年幹石匠活,每天都能吃上小米幹飯和豬肉燉粉條。”還花錢辦“振古小學”,允許窮人家的孩子免費上學等。這些做法,都贏得了良好的社會口碑。)

早在康熙王朝,牟家的善行義舉,就引起了皇帝的重視。

當年康熙皇帝為求長生不老靈丹仙藥,明察暗訪了多少宦官大臣和黎民百姓,親自走遍了大江南北、海角天涯。真正長生不老仙藥算是稀世少有,這樣不辭勞苦、不惜代價,東尋西找了幾十年,還是連個影兒也沒見到。

這一天,驕陽當空、秋高氣爽,康熙皇帝又一行數人,微服私訪,千裏迢迢來到了這山東蓬萊登州府。他站在八仙過海成仙得道的蓬萊閣上,正聚精會神地觀看海市蜃樓。忽見一位鶴發童顏,手柱龍頭拐杖的老翁和一個剃光頭、隻留一小撮頭發在後腦的男童,還有一個身穿紅襖、綠褲,頭紮一對小辮子、手抱一對大寶葫蘆的小女童站在跟前,麵向大海,在指指點點說著什麼。便走上前去作揖道:

“老人家,這裏是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鐵拐李等八仙得道成仙的地方,難道此地真有靈丹妙藥?真能成仙得道?還望您老指點迷津,給俺多多賜教。”

老翁轉過身來,用和善的目光看了看,見跟前站著的年輕人天庭飽滿,氣度不凡,知道不是等閑之輩。他用手捋了捋飄飄悠悠的花白胡子,然後向南一指,和顏悅色地說:

“聽說棲霞牟二黑子發家致富曾得過一粒神丹。你到他那裏也許能得到一點啟示,你找他去吧!”說完,一縷煙霧,老翁和兩個孩童不見了。

康熙感到詫異,心想誠心未至,求心不來。莫非今天自己遇上了神仙指點?便興致勃勃,馬不停蹄地趕到棲霞古鎮都。

牟氏莊園主仆見皇上大駕光臨,前來拜訪,便前呼後擁,上下出動,張燈結彩,一片歡慶。

席間,牟氏莊園的主人牟恒員外明白了康熙的來意,忍不住地哧嗵一聲,笑道:

“皇上,俺牟氏莊園哪得過什麼靈丹妙藥?但有,民以食為天,勤奮耕讀,慈善為本,三個治家法寶。”

“糧食是我們莊稼人的命根子,我們家雖良田萬頃,但珍惜每一粒稻穀。因為一碗飯就能救活一條性命。一旦遇上災荒年頭,我們家就對佃戶、租戶減租減息,打開糧倉賑濟窮苦百姓。就是風調雨順,每年三百六十五日,從我老爺爺那時起,就開始在牟氏莊園大門口支起大鍋,做好飯菜,接濟前來討飯的窮苦人。這樣,年複一年,日複一日,無論夏天的雨季,還是寒冬的雪天,從沒有間斷過。一些外地的叫花子,感到這樣討飯容易,便成群結隊來這裏住下,天天站在大門口排號領飯。在十冬臘月,數九寒天,有些窮苦要飯的,站在這裏領飯凍得嗦嗦發抖,我爺爺便割來一大批上等好布料,雇上裁縫做出成套的衣服,讓這些可憐的窮苦人穿上。我爺爺說:‘就是全國的乞丐都來這裏,我也願意管這些人的飯,讓他們都穿上衣。’”

牟恒員外給康熙倒了一杯茶,接著說:

“我們家雖然雇著很多長工、短工,以及丫頭、仆人,但我爺爺還是天天下地與扛活的一同幹活,一同吃一個鍋裏的飯,自己從沒有另吃小灶。他老人家還經常到夥計屋對下人問長問短,問寒問暖。對吃的、穿的、住的照顧的一絲不苟。我爺爺還說,咱牟家是個土財主,整天與泥土打交道,將來能有什麼大出息?因此,他不惜代價辦私塾,花高薪雇用資曆頗深的先生講學。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每年牟氏莊園的貢生、舉人、秀才,如雨後春筍,源源不斷,甚至還出過狀元。總計算來,我們牟氏家族自大清朝以來,先後出過七十二個花翎頂子。嚐到了文化的甜頭,我們牟氏莊園還出資鼓勵外姓人蓋房建學校,讓所有窮苦人家的孩子都能進進書房門,識個莊稼字。”

他還誠懇地說:“皇上,恕俺鬥膽,您身為一國之君,掌握著大清朝的萬裏江山和全國人的命運。您一定要戒驕戒躁,一定要以社稷為重,在宮中千萬別聽一些小人和個別爭權奪利大臣的讒言,結果自己會吃虧上當。”

牟恒員外最後深有體會地說:“皇上,我這個人吧,一向心直口快,不會三彎九轉,不會陽奉陰違。俺說的話你千萬別介意,不過俺說的卻是: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俺吧,平常無論說話還是辦事,總是考慮:上對得起蒼天,下對得起窮苦百姓。您呢?我看也應該把心思往這方麵想,把事往天下黎民百姓方麵上做,這樣豈不感化了上蒼,豈不延長了您的壽命?您啊!以後再不要聽奸臣和小人們的胡言亂語啦……”

康熙聽完牟恒員外一番熱呼呼的逆耳忠言後,思緒萬千,很受感動。心想:自己鬼迷心竅,扔下朝政,滿天下尋找長生神藥,豈不引起滿朝文武百官的輕視與恥笑?再這樣一意孤行下去,豈不丟了大清美好的萬裏江山?天底下那有什麼不老神藥?都是那些多嘴的大臣,還有那些財迷心竅的江湖郎中,接二連三地獻什麼仙丹,長生不老神藥讓自己吃,分明是心懷鬼胎,想騙取自己的前途和錢財而已。人家一個鄉下的土財主竟能以糧為天,以民為父,事事為窮苦百姓著想,從一個莊戶人家脫穎而出,一躍建成偌大一座地主莊園,豈不比登天還難?但人家卻輕易而舉地做到了。我身為一國之君,怎能就沒想到這一點?自己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基本做人的道理也無所不通,但想著天下黎明百姓的生死安危,還有點疏忽大意,腦子體恤所有窮苦人的這根弦,繃的還是太鬆太鬆。細細想來,真是感到慚愧。今後我要以牟氏莊園為楷模,回去後我要以身作則,帶頭實行廉政、勤政、安邦治國、平息外患內亂;興農、興學、繁農、繁工、繁經,為黎民百姓多做點好事、善事、實事,讓全天下人都歡聲笑語,共享太平。到那時,豈不正與牟氏莊主所說,感動上蒼,對自己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