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選(1 / 2)

當李天雲來到議事堂的時候,夠資格參加家族會議的人都已經差不多到了。其實按照年齡,年僅十五歲的李天雲還不夠資格參加家族的重要會議。不過因為其家主嫡長子以及下一代家主的身份,家族長老們也都默許了他的旁聽。

家主還沒有到,長老們便各自聚在一起說著話,他們很明顯地分成了三個勢力,各自討論著。天雲在堡內生活了這麼多年,對此也是見怪不怪。他知道父親即使身為族長也對家族內這種小集團的行為無可奈何,隻能盡力爭取多方的支持。好在三個勢力中人數最多的以二叔公為首的中間勢力是支持父親的。

另外兩個勢力則是以天雲的三叔公和大伯為首,平時倒也聽從家主的吩咐,隻是給人的感覺總是和家主不是一條心。天雲的三叔公貪婪無比,而且酒色無度,今年雖已經五十有四,卻還要納妾,父親礙於他是長輩也不好多說什麼,因此他便更加囂張。而天雲的大伯李懷之和他父親當年因為家主之爭也鬧過矛盾,一直沒有能夠解決,不時和父親唱反調。昨日便是他們與父親唱反調,口口聲聲說是自己是漢人血脈,不能投靠異族,要求南下宋境。理由看上去冠冕堂皇,其實在座的都知道,兩人平日裏便經常與金人勾結,私自販賣些鹽鐵絲綢等南宋的禁運品,從中牟取暴利。

正當天雲思考著今天父親會如何應對的時候,家主李懷仙來到了議事堂,在主座上坐了下來。隨後整個議事堂,將近三十多人停止了交談,各自按照次序坐了下來。

“今日還是討論昨日家族如何應對蒙古軍之事,大家繼續說說看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

家主剛說完,三叔公便開口道:“我覺得我等還是遷入宋境,眼看北方就要淪陷,金國恐怕也有兵災,不若舉族南遷,以我李家財力,到哪裏都是能夠生存下去的。”

“我也讚成三叔公的意見,蒙古軍殘暴,聽說每攻破一座城池,第一件事便是屠城,我等還是早些南下的好。”

眼看三叔公和大伯等人滔滔不絕的在那裏訴說著南下的理由,李天雲有些擔心,隻是看到父親那平淡的神色,又不得不按耐住焦急的心情聽下去。等三叔公等人說完,議事廳內立刻熱鬧起來,議論之聲四起。

“大家靜一靜,我知道大家的心情,都著急家小的性命。可大家想過沒有,我等舉族南遷,要拋棄多少東西,又能帶走什麼。”

“我李家在這關隴之地繁衍生息了數百年,家族祖墳就在這明雲山上,現在危急關頭,難道要我等棄家族祖宗之地於不顧,而隻顧南遷逃命嗎?再者,我等在此地都是有家有業之人,現在真的隻有拋家舍業這一條路可走了嗎?再退一萬步說,就算我等現在即刻動身,我蒙古軍離這裏隻有區區數百裏,騎兵隻需一天一夜便可以追上我們。而我們離宋境最近的漢中也要四五天路程,我們都有家小妻兒,怎麼可能跑得過蒙古騎兵。到時候一旦被追上,恐怕就是蒙古人屠刀揮下之時了。”

不得不說,家主李懷仙的幾句話說得十分有道理,他十分簡單得告訴了家族眾人,此刻無論如何都不能離開李家堡,也就堵死了南下的路。擺在大家眼前的也就隻有與蒙古軍取得聯係這一條路。

家族內輩分最長的二叔公這時候也開口說道:“我看還是應該聽從懷仙的意見,我們與蒙古軍聯絡,看看他們有些什麼要求,隻要能保全家族,都盡量答應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