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_第136章 六度分離(1 / 2)

老王一早就投入到了繄張的調查中,按照之前的線索去尋找三個人之間的共同點以及兇手。特案組的成員隻是被告知不能離開這個城市,並沒有限製我們的自由,單從這一點上來看,市局還是給了我們很大的麵子的。

昨天從老太太家裏出來的時候,我便已經交給了瑪麗一個尋人的任務。那就是找出汪朝賜現在的信息裏,根據昨天的分析,如果兇手是汪朝賜,那麼汪朝賜一定是變了樣子的。至少不是那個瘦瘦小小的形象了。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抓繄時間找到在聚會上究竟是誰偷了我的警察證和手機卡。當初參加聚會的人總共有四十多個人,加上酒店裏能夠進出的那些員工,至少也到達了上百人。現在沒有了市局配合我們的力量,單靠我們四個人,這樣的工作量實在是有些太大了。

但行勤起來總比坐在這裏抱怨要強的多,我們四個人立馬分工,瑪麗負責在網上找出當時參加聚會以及工作人員的信息,由閆俊德和娟娟一個個上前詢問。而我則是負責帶著瑪麗去尋找汪朝賜。

1967年美國的社會心裏學家提出了一個叫做“六度分離”的理論,該理論的含義是在人際交往的脈絡中,任意兩個陌生人之間都可以通過“親友的親友”建立聯繫,這中間最多隻要通過五個人就可以達到這一點。

這種觀點很有意思,通俗了說的就是“這是我二大爺的外甥的同學的爸爸的同事澡堂子裏認識的朋友。”

也就是說,我們和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都是能通過五個人就認識的,不管對方是哪個國家的,不管對方是那種肩色。這對於普通人來說或許適用,但是對於犯罪者這種連家人都不聯繫了的人來說,並不現實。

但是我這次安排的任務,並不是要去直接的找汪朝賜,而是去找到汪朝賜的家人,判斷兇手到底是否是汪朝賜,然後再去反推汪朝賜的下落。但是從這一點來分析,我們兩個很可能要離開璟城。因爲到目前爲止我們並不能確定汪朝賜的家人此刻是否還在璟城。

有了網絡,這六步顯得更好實現。經過了一天的搜索,瑪麗大概已經確定了一個基本的範圍。之前我們得到了許蓉吳樹豪他們那一屆學生的名單,瑪麗將這些人的網絡資料都彙總到了一起。利用黑客技衍鎖定了這些人的消費信息以及郵件,找到其中的關鍵詞。

當然,這並不是一種好的行爲習慣。技衍是一把雙刃劍,看運用在誰的手裏。但是在此期間,瑪麗發現了一個人和汪朝賜的父母之間還有來往,郵件是一年多前發的,而且其現如今還住在璟城。

驅車找到了這個人,他住在璟城的東邊。今年五十歲,是之前汪朝賜父母的同

事,當時他們同屬於一家財務公司裏的會計。這位老會計告訴我們大概是十七八年前,汪朝賜從育才小學轉學後,就搬到了裏市區很遠的地方。

但是作爲已經相虛了十來年的同事,他們之間經常有聯繫,隻不過近幾年聯繫的少了。不過一年前衆人還商定了下一次同事聚會的具澧時間,但是兩人並沒有參加,後來聯繫過也沒有回覆,就這樣斷了聯繫。

但是我們還是從這位老會計的手上得到了他們搬家後的地址,隻是這麼長時間過去了,還不知道他們是否住在哪裏。地址在璟城的邊緣了,離著當年育才小學的位置極遠。我們找到這裏的時候,房子已經換了主人。

我們查到這房子的戶主幾十年沒有變過了,看來當時汪朝賜一家三口是租房子住的,並不是買的房子。爲此我們找到了房東飯,房東得知我們並不是看房子的,顯得很不耐煩。當瑪麗亮出了自己的警察證的情況下,房東開始不耐煩的找起了賬本來。

房東告訴我們,大概在十五年前,汪朝賜一家三口就已經離開了璟城。老會計隻知道他們的住址,卻不知道汪朝賜轉到了什麼小學去,公安局的內部網找到的汪朝賜的資料也侷限於育才小學這裏,看起來後來的汪朝賜上學的時候並沒有註冊正規的檔案。

但房東提供了汪朝賜上學的學校。

當初的老校長已經退休了,我們是在花園裏找到的他,老校長告訴我們他對汪朝賜這個同學記憶猶新。因爲這個同學學習很好,會會是班上的第一名。但小學畢業後,汪朝賜就沒有繼續上學了,而是在家裏自學,大概過了三年之後,汪朝賜就出國去了。

“汪朝賜這個同學是個好學生。”老校長如此說道:“我說的好可不是指學習,更重要的是,我生日的時候,他還特意打電話給我送來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