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持續了半年之後,雙方依舊不依不饒,所謂一寸山河一寸血,雲國軍隊強勢來攻,靈國軍隊奮力抵抗,保衛家園,竟是誰也無法奈何誰,雙方就這麼僵持了下來,隻不過因為戰爭而犧牲的士卒卻是直線上升。
雲帝不滿如今的情況,命蕭騰加大攻勢,蕭騰甚是無奈,並不是他不想加大攻勢,隻是靈國軍隊抵抗甚猛,而雲帝國多年未曾發生過戰爭,士卒將領們隨著戰爭的僵持,也從原本想著奮勇殺敵,在軍隊中建功立業的心態也是變化異常,隨著因為戰爭死去的士卒將領越來越多,雲國軍隊之中也產生也不少不滿的聲音,不過在將領們的鎮壓下,那股情緒才停息了下來,不過卻是被軍兵們埋在了心中,日久生怨,這股情緒在雲國軍隊中蔓延開來。
久攻不止,離家甚久,雲國軍隊也不再想建功立業了,隻想著快點結束戰爭,好回家與親人團聚,士氣也是越來越低落,而靈國士卒卻是士氣大盛,蕭騰有心無力,士卒們都不想再戰鬥下去,原本的攻勢也隨之節節財退。
雲帝本就生性多疑,見蕭騰所率領的軍隊從原本大好的迅猛攻勢,轉為如今的節節財退,頓時大為震怒,心中對蕭族也產生了不滿的情緒,同時也想起了自己剛提出要對靈帝國用兵之時,朝廷之中那些反對的聲音,大多數都是蕭族之人,心中便是認定蕭族中的將領,對自己的決策產生了不滿,在對靈國用兵之中,沒有盡心盡力。
而由於蕭族曆來勢力鼎盛,深得君王看重,因此在行事作風上,也是盛氣淩人,這樣的權勢也引得朝廷之中的一些人記恨,此時見雲帝對蕭族產生了不滿的情緒,見此好機會自然不會放過,便是向雲帝大盡讒言,或是上書訴說蕭族將領對雲帝的決策怎麼怎麼的不滿,在族中又是響起了多少抵觸雲帝的聲音,又說蕭族將領已經被靈帝收買,所以從原本淩厲的攻勢,變成如今的節節財退,甚至說蕭族早有叛變之心,與靈帝勾結,欲取而代之。
雲帝聽聞這些諫言之後,大發雷霆,不過卻不是相信蕭族真的會叛變,蕭族曆來為雲帝國作出過不少的貢獻,可謂是豐功偉業,所說蕭族會叛變,雲帝說什麼也不會相信,倒是對朝廷之中那些進讒的大臣,大為不滿。
如今戰爭陷入緊急的敗退趨勢,這些人不思如何潰敵,卻在這裏大加讒論,實在可惡至極,在大發雷霆一番之內,朝廷之中那些讒論的聲音也是降了下去,而雲帝向來多疑,朝廷之中言論蕭族是非之人也不在少處,雖然明言不相信,不過蕭騰日亦敗退,這倒是真的,雲帝因此心中對蕭族將領沒有盡心盡力奮戰,也是起了一些疑心。
而隨著戰爭持續時間越來越長,雲國軍隊敗退之勢越來越明顯,甚至有些隱隱敗退回國內的趨勢,這種狀態下,雲帝國之中,便是產生了許多對雲帝不滿的聲音,譴責雲帝發動戰爭的錯誤決策,開始說雲帝好高騖遠,欲將雲帝國千秋基業毀於手中。
雲帝聽聞這些反對的聲音之後,大為震怒,揚言要將那些不滿自己行政的人,統統殺掉,不過被朝中大臣極力反對,認為這樣會引起眾怒,在如今戰事緊急的情況下,不宜再生風波,見有這麼多的大臣阻止,雲帝冷靜下來,思想其中厲害之後,也是覺得不妥,便是就此作罷。
而朝廷之中原本那些對蕭族進讒的大臣,頓時活躍了起來,暗暗上書雲帝,訴說此次對靈帝國的戰爭失利,並非是雲帝決策的錯誤,而是蕭族將領沒有盡心殺敵,才導致了如今的狀態,再者國中民眾對雲帝不滿的聲音越來越大,對日後雲帝的統治怕是會產生更多不滿的聲音,不利於雲帝皇位的穩固,再加上蕭族勢力強盛,在帝國之中聲望深厚,深得民心向往,若是在此次戰爭失敗,雲帝在國民之中的聲望便是會低落到穀底,而若是蕭族在這個時候叛變,欲取而代之,怕是不堪設想。
雲帝思前想後,也覺得這些諫言也並不是沒有道理,不過他並沒有回應,也沒有對蕭族采取任何的行動,隻不過心中原本那對蕭族的疑心,卻是越來越重。
直到發生了一件詭異的事情之後,雲帝對蕭族的疑心頓時爆發,一場腥風血雨即將席卷整個雲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