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應該說,我們天朝上國裏流傳於世的佛學其除了佛經外,也就是些修煉外功的皮毛存在,甚至於嚴格說來,除了佛經之外,這其中流俗於世人當中的是連個皮毛都不算,因為其中幾乎都是些健身強體的硬性煉體術,跟武這個字根本就搭不上邊,甚至還不如現流傳於世俗當中的太極拳,形意拳這等存在來得更利於我們華夏人養生。
但道家所留傳下來的典籍,確實是多如牛毛的,比之佛經也是不逞多讓,比如我們所熟知的《道藏》、《南華經》、《太平經》、《抱樸子》、《黃庭經》、《雲笈七箋》、《黃帝內經》等等等等,這些算是比較有名的。
再如其它一些比較零散些的,如前文提過的張紫陽所著的《八脈經》,以及其它一些道教的正統法典如《混元洞經》、《太上老君開天經》、《太始經》、《太真經》、《上清三天正法經》、《上清源統經目注序》、《靈寶經目序》、《太上清虛經》《上清經述》、《三皇經說》、《雲台治中內錄》等等,再加上各教派之中的派別之分,其中之經書多如牛毛,別說佛經宏大達三藏九經三萬六千餘部,其實我華夏之道經若是整理出來,分門別類的歸整好,其數量上,絕對是力壓佛門不止一頭的。
隻是關鍵就在於一個道家典籍裏的學說一般都是玄之又玄的存在,若是不懂易經,不懂天地陰陽之道,再或者你的古文成績不好,你是別想參透半點精義,不像佛經那般易於讓凡人接受,朗朗上口,這在傳播上就比之佛經不止差了一籌。
其二當然也是因著道家派係太多太多,道統之爭曆來為各大派係之主,而不像佛門那般一教多法,要知道就算佛門其中分了如大乘小乘佛教,密宗,顯宗等等十數個教派之多,他們也是隻誠認一個派係的,那就是佛。
簡單說來就是道門太過於分散,各立山頭,你拜三清,我拜重陽什麼的,完全沒有個統一的思想,但佛門不同,佛門的核心隻有佛祖一人,佛門雖分散,但分散出去的任何一個教派,其中心思想,都是為了宣傳佛祖,從來沒有各立山頭,沒有教派之爭一說,這就是道家散而雜亂,佛門雖散確不雜的根本所在。
而其後果,也就倒致如今我華夏億萬兆百姓家家禮佛,心中隻知佛法宏音,隻識得大慈大悲之觀音、如來者,確不識我道家三清祖師為誰,甚至淪落到隻知世上有土地公、灶王爺這等存在,確不知大道無涯,其中之璀璨大能者多如天上星辰。
好吧,閑話就止打住,隻說此時蘇泊腦海中過濾過諸多曾經所知的道家典籍,心口上含著這一口氣,確又不去刻意而為之,隻管平心靜氣,淡然如水般細致調息,隻做醞釀化純之功。
如此,待得天清地明,水陸通泰之機,不知何時,不知何地,一直靜坐於地的蘇泊,耳畔處忽如傳來一聲驚雷炸響,此一雷聲響起,隻若春雷開天地蘇醒萬物般,悠忽間,原本一直靜坐於地的蘇泊,終是有了反應,自感自腦域處一道細微如針芒般的神光落下,照定這一小朵醞釀已久的神華。
“心典一體五藏王,動靜念之道德行,清潔善氣自明光,坐起吾俱共棟梁,晝日曜景暮閉藏,通利華精調陰陽。”
默念這一段黃庭經中的經義,恍忽間,原本是一無所知,感覺玄之又玄之處,此時讀來確是很突兀的顯現於蘇泊的腦海裏,自然而然的就知道明了了這經文的深意。
而隨著神光的照定,這一口蘊於胸口處的神華之氣,此時,確已經是變得不在滑不溜鰍,而是變得乖巧確又靈性實足,在蘇泊的心神有意控製之下,先過中庭而引動心火,隻看那火光明而淡薄,雖搖搖欲墜,但終歸是不滅不熄,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致上也就是這般個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