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1976 年的某一天,村裏一戶普通人家又有一個女娃出生了。
這個村子叫白沙村,是邊遠小城的一個小村莊。村子沿著一條蜿蜒不知多長的河流而建,因多山林,就著地勢,村民們自發抱團形成了多個村落。
每個村落大多是同姓之人,但如若人口太多,又會在一個大村落中分出幾個小村落。村落一般會以姓氏來取名,如:韓家,郭家,姚家,等等。
今天出生的女娃便是郭家大村落中一個小村落的。
孩子出生照理來說該是個喜事的,但郭家人卻並沒有幾分歡喜的氣氛。隻因家中已經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了,而這個年代的村裏,物質生活是極其貧乏的。
倘若是個男娃,且不說會分到田地,健康成長起來好歹是個勞力,家中再苦,總能咬咬牙把孩子拉扯大的。
可到底是生出來了,總該有個名字的。郭家人希冀著這個女娃能夠為這個家帶來點好運道,亦或是再帶來幾個男娃,總之就叫小帶吧。
小帶的出生不被郭家“看好”,倒也不能僅僅說是郭家人的不是,這個年代的農村,壯丁是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家族存活下去的根基,重男輕女的思想僅被拿來作為批判農人的工具顯然是欠妥的。
在 2000 年之前,農村的生存環境是很多人無法想象的,大部分人可能隻籠統地知道農村的物質生活很貧乏,其實更準確地說,是生存環境很“惡劣”。
物質生活貧乏的背後,是資源的匱乏。這個資源既指田地等實體資源,也指水源等自然資源。
在農村裏想要生存下去,無非是要保證能夠獲得與自己家庭人數對等的資源。但村裏的資源是有限的,想要獲得充足的資源,靠公平分配顯然是不太現實的。
這個時候男丁的作用便凸顯出來了,在農村,男丁往往代表著“戰鬥力”。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村裏的主要農作物是水稻,但夏季多幹旱,想要獲得豐收,保證充足的灌溉水源就成了關鍵。可村裏隻有一條河,每年夏季臨近,從河裏抽水灌溉農田成了慣例,河水夏季幹涸也成了一種常態。
抽水設備也不是家家都有,一般是由村集體來統一調配,水也不會直接抽到哪一塊田裏,而是抽到最上遊的溝渠裏,再經溝渠慢慢流淌到一塊塊農田裏。
於是便出現了夏季獨有的勞作——守水。每家會出一個人守在自家田溝邊,以保證水能及時灌溉水稻。
人們總是會下意識地擔心,這河裏的水是有限的,等別人家灌溉完,萬一沒水了咋辦?於是農田處在上遊的人家總想著把下遊的水截斷,先盡可能的讓自家水稻得到充足的灌溉。農田處在下遊的人家更不會坐視不理,恨不得不準上遊任何人開埂(田埂)引水,先緊著自家水稻喝飽再說。
矛盾便由此產生了。而解決矛盾的方法往往簡單而又粗暴,守水之人的“戰鬥力”是唯一標準。每年夏季因為守水而打起來的事屢見不鮮,人們不會去想著這件事有什麼不對,反而是某位守水勇士的英勇戰績會在整個村裏流傳開來。
顯然,在守水這場戰爭中,女娃的戰鬥力是無法與男娃相提並論的。而類似這種境況,村裏還有很多,多到足以讓人們將重男輕女的思想植入骨髓。
很不幸,小帶出生在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