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山海經(2 / 3)

學者蕭兵著文稱:《山海經》結構上觀點模糊,節段鬆散,句式零亂,韻散夾雜,缺乏象屈原賦那樣明確而統一的思想、情調、構思和語言風格,並提出《山海經》包含南、北方大量資料信息,僅僅是北方人或南方人是無法創作出來的[25]。

成書過程

上世紀20至70年代

上世紀二十至七十年代,一批學者對《山海經》的成書分別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學者陸侃如撰文提出:海內外經八卷作於西漢《淮南子》之後劉歆之前,大荒海內經五卷作於劉歆之後郭璞之前,《五藏山經》是更早的作品。

茅盾認為:《五藏山經》成於東周,海外海內寫於春秋戰國之交,大荒海內經五篇成於秦統一之前。其後聞一多提出了《山海經》是漢代典籍的觀點。蒙文通在其《略論<山海經>的寫作時代及其產生地域》一文提出:大荒海內五經寫作時代最早,大約在西周前期,海內四經在西周中期,《五藏山經》和海外四經作於春秋戰國之交。

袁珂在《<山海經>寫作時地和篇目考》一文中明確指出:大荒海內五篇部分成書最早,約為在戰國初年或中期,五藏山經海外四經稍遲,在戰國中期以後,海內四經成書於漢代初年[25]。

上世紀80年代至今

上世紀80年代至今,對《山海經》成書這一問題的討論更加活躍,研究方法也更加豐富。顧頡剛、譚其驤通過《禹貢》與《山海經》的比較研究得出《禹貢》成書早於《山海經》的結論,後者更是明確提出“《山海經》成書的具體時間應該在秦統一六國之後,正在對南越用兵而尚未完全征服的時候”的結論。

任乃強在《論<山海經>成書年代與資料來源》中,通過對《淮南子》等文獻資料的佐證,得出“《山經》成書與《準南子》同時,漢武帝初年,已有《山海經》,但那時隻有《山經》與海經合成一書,大荒經五篇可能是宣、元、成三帝時被海內外八經收入其中,時間約在王莽執政之後,劉歆改名以前”。

趙璞珊將《山海經》中的醫學知識進行集中整理,通過與商代卜辭的記載和西漢早起出土的文獻綜合比較,推斷《山海經》成書時代在“春秋戰國之交,或者還要早一些,即春秋晚期作品。”同時還進一步斷定,“《山海經》不一定是出自當時的理論大家之手,而很可能是一些對當時自然界各種現象充滿樂趣的人寫作的”。

有的學者主張今本《山海經》各篇結構就是成書的先後順序。其中,主張《山海經》成書於虞夏的觀點較為興盛,徐顯之在其《山海經探原》中認為:《山海經》草創於禹益,完善於春秋戰國之際,以後曆兩漢魏晉,又續有增益。

當代的學者普遍認為:由於《山海經》內部所體現出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可以推論出,《山海經》是由民間口頭文學流傳而來,人們從荒蠻的遠古時代起口耳相傳,一代一代在流傳的過程中不斷演變增益,最後才見之於文字。成書約在戰國之前,成書後仍不斷經後人修改增訂而成[25]。

性質定位

文獻性質

關於《山海經》一書的性質,眾說紛紜。

從《漢書》到《新唐書》的記載,《山海經》一直被視為具有實用價值的地理書。漢代劉歆在其《上<山海經>表》中他指出:“《山海經》內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鳳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後世的《隋書·經籍誌》以及不少史書,也把它列入地理類。

而《漢書·藝文誌》則把它列入數術類刑法家之首,與《相人》、《相六畜》之類的巫卜星相之書混在一起,《宋史·藝文誌》將之列入五行類。

明清時期,《山海經》有著“古今語怪之祖”、“小說之最古”的評價;明代學者胡應麟在《四部正訛》中稱它為專講神怪之書,即“古之語怪之祖”。

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稱它是最古的小說,雲:“究其本旨,實非黃老之言。……諸家以為地理書之冠,亦為未允。核實定名,則小說之最古者爾。”

晚清時期,張之洞的《書目答問》,將它看作是曆史著作,列入“古史類”。魯迅先生則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山海經》“記海內外山川神祗異物及祭禮所宜……所載祠神之物多用糈,與巫術合,蓋古之巫書也。”並說,“中國之神話與傳說,今尚無集錄為專書者。僅散見於古籍,而《山海經》中特多”。

而在近代至當代,《山海經》會根據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和理論,有著不同的性質,其中,該文獻最具代表的性質為“上古時期的百科全書”[12][13]。

曆史定位

漢至唐

在該時期,《山海經》的內容被認為是真實的,裏麵記載的山川河流甚至異物都是可信的。

明至清

在該時期,《山海經》逐漸被看作是虛構的作品,由於人的認知不斷提高以及明清小說盛行的影響,《山海經》的可信度逐步降低,被歸入小說之流。

清末至今

在該時期,《山海經》根據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和理論有著不同的定位;由於隨著西方人類學、民俗學等學科的傳入,所以許多學者在研究《山海經》的時候將其視為各種學科的綜合體,運用不同學科的理論,分析歸納出各種成果[13]。

文獻結構

結構內容

《山海經》共一十八卷,約三萬一千字,由主要由《山經》與《海經》兩部分組成,並又分為四大部分,分別為:

所屬

組成部分

組成介紹

山經

五藏山經

主要紀錄有關山川地理、祀神的典禮儀式和所用之物,其中亦敘寫諸山山神的形貌和神力。

海經

海外經

多記海外各國的異人、異物,也有些古老神話零片的記敘,如誇父追日、刑天斷首。

海內經

主要記海內神奇事物,如昆龍景象、建木形態、巴蛇、雷神等。

展開全部

篇章結構

《山海經》各個篇章分別為:

所屬

篇章

五藏山經

南山經

西山經

北山經

東山經

中山經

海外經

海外南經

海外西經

海外北經

海外東經

/

海內經

海內南經

海內西經

海內北經

海內東經

展開全部

敘述結構

《山海經》文本內部呈現為平麵鋪排式的網絡狀,根據結構性質,可分為三個層級:

一級結構

一級結構為《山經》和《海經》兩部分。其中《山經》的主要內容是山川地理、礦產,以及奇禽異獸、怪蛇怪魚、奇異的花草樹木等;《海經》主要記敘海內外稟性及外形都十分奇異的國家和民族以及神奇事物、神話曆史[3]。

二級結構

二級結構即《山經》和《海經》的下位層次,其結構安排規律為:

所屬

結構安排

山經

南山——西山——北山——東山——中山——中次五——中次九

南次二——西次二——北次二——東次二——中次二——中次六——中次十

南次三——西次三——北次三——東次三——中次三——中次七——中次十一

展開全部

三級結構

三級結構是各經以內部的線索進行展述:

所屬

敘述方式

山經

以敘山西由一點為核心,一次向外展開,呈輻射狀形成敘事層麵。先確定南、西、北、東、中山,然後分別以每一山之首作為敘述原點,有次及彼,由原點再設分原點,四麵環狀外向延展,中間和結尾還有小結,從而形成了層次分明的敘述網絡。

海經

海外經

海外南經

在敘述的形式上去掉了關聯詞,同時在結構框架上,分“海外”、“海內”、“大荒”三個部分,然後根據方位南、西、北、東進行國與神人、物產、習俗特點的敘述。

取西南角到東南角,敘述采取中心輻方式,即先以滅蒙鳥為中心,依次向西南東南、東、東南、東、南、南輻射。其餘除臨時改換中心為厭火國外,都以赤水為中心,一連向東輻射。

海外西經

取西南角至西北角,以結匈國為起點,除一處折向東外,其它17處皆向北延伸。

展開全部

內容記載

山丘

所屬

記載山係

南山經

南山一經

招搖山

堂庭山

猨翼山

杻陽山

柢山

亶爰山

基山

青丘山

箕尾山

/

展開全部

水澤

所屬

記載水澤

南山經

南山一經

西海

麗水

怪水

憲翼水

英水

翼澤

汸水

淯水

南次二經.

英水

赤水

具區(太湖)

苕水

展開全部

方國

所屬

記載方國

海外經

海外南經

結匈國

羽民國

讙頭國

厭火國

三苗國

臷民國

貫匈國

交脛國

歧舌國

三首國

周饒國

長臂國

展開全部

動物

所屬

記載動物

山經

南山經

狌狌

鹿蜀

旋龜

猼訑

尚鳥

九尾狐

灌灌

赤鱬

狸力

鴸鳥

展開全部

人神

所屬

記載神人、山神、奇人

山經

南山經

龍首鳥身神

龍身鳥頭

龍身人麵神

/

西山經

羭次山神

人麵馬身神

人麵牛身神

鍾山山神

欽 <丕鳥>

葆江

黃帝

展開全部

植物

所屬

記載的植物、果

山經

南山經

桂樹

祝餘

迷榖

棪木

西山經

鬆樹

枸杞

萆荔

烏韭

文莖

棕樹

楠木

展開全部

影響成就

特征表現

隨著世界各學者的研究,《山海經》也隨之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主要表現為:

1、《山海經》 的研究,衝破了原有的地理範圍,從中國圈、亞洲圈擴大到世界圈。

2、改變了視《山海經》為神話、傳說、巫書的舊說,而認定《山海經》有一大部分是信史,是一本上古世界文化大觀。

3、與國外及其它學科研究開始接軌。

4、進一步揭開世界文化之謎[22]。

領域成就

領域

成就

地理

1、係統而全麵地記載了中國先秦時期的地理概況,為後世獲得數千年前的生態環境和人文活動信息,包括古代湖泊、沼澤濕地、沙漠 、山川及其變化信息, 礦物分布信息, 植物分布信息(記錄著氣候變遷), 動物分布信息,民族部落的分布、交往、遷徙信息。2、《山海經》所述的地理範圍廣闊,南至廣東南海和越南南部,西至柴達木盆地和帕米爾高原,北至貝加爾湖和白令海,東至朝鮮海,東南至台灣島。其中列舉中國大地有莽浮之林(今湖北)、鄧林(今河南)等,此種原始森林在現代幾無遺存;在《山海經》裏,對西海(即柴達木盆地)是一片無際的沼澤,黝澤(即羅布泊)水光接天等描述。對現中國的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研究,《山海經》是不可缺少的參考文獻。

文學

1、以圖敘事,圖文並茂。根據劉錫誠、馬昌儀、劉宗迪等人的研究,《山海經》的母本應該有圖,特別是《海經》,當為先有圖,後有文,書中的文字是對圖片的解說。但在以後的傳承中,古圖佚失,文字卻流傳下來,而今的《山海經》中的圖,多為後人經象的。2、《 山海經》 保留大量遠古時代的曆史資料。 中的地理山河、動植物、民族風俗文化以及種族部之間的等內容基本保留了古時的原貌,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遠古資料和信息。3、 對後世文學的重大影響。神話是中國文學的一個重要源頭,《山海經》中蘊含大量的創世神話、洪水神話、民族起源神話、英雄神話、部族神話和自然神話,這些神話內容為後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素材及想象空間,尤其對浪漫文學有著無可比擬的作用;並一定程度反映中國文化的基本特點和文化精神的價值取向的同時,又為後世文學塑造了不少文學母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