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皇帝的警告(1 / 2)

接下來第二天,蕭玉本想去未來老丈人家赴宴的,可成王下早朝回來之後,告訴他說皇帝讓他進宮一趟,有事相商。

來到禦書房,皇帝開門見山,給了蕭玉一本冊子,說是王府的官職人員名單,讓他確認一下。

蕭玉打開一看,有些懵逼,他是萬萬沒想到親王府居然有那麼多職位的——什麼伴讀、伴講、伴書、典印、典簿、典儀、審理、奉祠、醫正、工正…許多職位還有正副之分。

更懵逼的是,隻有正五品的漢王府長史有人選,而且長史人選竟然是王顯儒。

先前皇帝曾明確告訴過他,王府所有官員裏麵除了長史,其他的他都可以推薦!

可問題是王顯儒確實也是他推薦的,但他推薦的職位是記室或者大使。

現在皇帝卻把他定為了長史,讓蕭玉有些莫名其妙。

皇帝看著蕭玉不解的樣子,嗬嗬一笑道:“玉兒,你也不必驚訝,先前吏部見你隻推薦了一個人選,便把他們篩選的其他職位人選都放在一起給朕過目,朕看到王顯儒之時,查問之下才發現是遠山先生,先帝曾經讚許過的名士,也是漢王府老人,便索性讓他做長史了。”

“臣謝過陛下,那其他職位人選…”

“朕不瞞你說,其他職位很多現在都是可有可無的,而且吏部很難挑選到合適的人選,所以你自己回去甄選吧,到時候報與吏部審核就是了。”

“臣遵旨!”

蕭玉很快就明白了皇帝為何對他這麼大方了——因為北方的麻煩少了不少,這全部歸功於他。

皇帝毫無顧忌,給蕭玉看了一封北方來的奏報,上麵的消息說北方草原幾個部族之間已經發生了內鬥。

原因很簡單,就是蕭玉獻給皇帝的提純食鹽之法。

雖然在大梁朝廷和官府嚴格管控鹽價,但在北方草原這種鹽隻能靠外來的地方,加之部族眾多,人心不齊,鹽價卻很難控製。

草原王庭隻得通過官方的渠道與大梁和燕國買入或換來食鹽,然後斷了邊境的自由貿易,以此來強行控製鹽價,以防引發內鬥。

但他們先前通過官方渠道買來或換來的都是苦澀的粗鹽,邊境冒死走私的也隻有這種鹽,梁帝隻要稍微動動手段讓一些提純的精鹽流入草原,立馬就會引發各方的爭鬥。

這樣一來北方邊境冬天麵臨的劫掠就會少很多,加上馬蹄鐵的作用,戰馬充足且損耗率少,應對起來壓力會小很多。

這一切都歸功於蕭玉,所以皇帝才會大筆一揮,讓他自己挑選王府的任職人員。

隨後皇帝仍是毫無顧忌,與蕭玉聊起未來對草原的戰略——待烈酒產量足夠時,想方設法把它賣到草原,然後鹽、酒、糖、茶和鐵足以使得草原內鬥不斷。

蕭玉心想,果然皇帝還是精明的,懂得控製經濟命脈。

但可惜的是,隻能控製一時,不能占領和掠奪草原資源,根本沒辦法對草原那些遊牧民族形成有效打擊。

那些華夏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朝代和君王都沒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蕭玉自然是不打算給他分析的,隻能拍拍馬屁,說陛下英明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