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李大海屬於那種出錢不出力的人,把一攤子事情交給張小風後,自己跑去旅遊了。雖然李大海這些年跑了世界不少地方,但是很奇怪的是國內一些比較著名的旅遊景點他一個也沒去過。在金字塔的事情了解後,他感到有些空虛了,竟然來了旅遊的興致。
第一站李大海選擇的是秦始皇兵馬俑,那個千古一帝的陪葬品。站在氣勢磅礴的兵馬俑麵前,李大海緬懷著那個被人汙蔑了幾千年的始皇帝。按照功績來說,李大海認為秦始皇實在是所有皇帝當中對華夏貢獻最大的一個。不過秦始皇運氣差了點,巡視途中病死,沒有完成權利的平穩過度,導致諾大王朝二世而崩。
想起了中學時學到的那篇課文,有關“完璧歸趙”的故事讓李大海很有興趣。如果要說三千年以來華夏有哪些國寶消失在曆史長河之內,“傳國玉璽”算是第一。秦始皇得和氏璧後,命工匠將其雕刻成玉璽,這就是傳國玉璽。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麵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嗣後,曆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征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二千餘年。然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輒令人扼腕歎息。
從資料上看,傳國玉璽最後出現的確切說法是唐朝末年,末代皇帝李從珂在石敬塘這個大漢奸引契丹軍進攻洛陽的時候,抱著傳國玉璽*,傳國玉璽就此失蹤。有傳聞在北宋哲宗時農夫耕地發現了傳國玉璽,獻給了朝廷。不過朝野士人多疑其偽。
其後南宋為蒙元所滅,傳國玉璽下落不明。李大海則認為在崖山之戰後,陸秀夫抱幼帝跳海,如果傳國玉璽真的在宋庭手裏,那麼陸秀夫肯定不會把它留給蒙古人,自然是一起沉沒於海底了。
不過那麼小一個玉璽,想在茫茫大海中尋找到,實在有些不可能。即便是李大海,也隻能在心中YY一下,至於真的去崖山海邊尋找玉璽,他還有點不敢想。畢竟跳海死的人,其屍體不可能保留在原地,在海浪作用下,漂多遠都有可能。
周遊完全國各地,李大海回到了老窩。
一周之後,應國家邀請,李大海在唐灣海峽內建造出了三座跨海大橋,從此以後,來往於唐灣和大陸不必要再坐飛機和輪船,方便了很多。跨海大橋最高處達百米,萬噸*也可以輕鬆從橋底穿過,不影響海運。三座晶瑩的大橋也成為了唐灣海峽一景,每年都有無數遊客慕名而來觀看這宏偉無比的冰晶橋。
一個月後,李為民請李大海去尋找傳國玉璽。盡管知道希望不大,李大海也沒有拒絕。在崖山海域尋找了一個多月時間,一無所獲。李為民從此死心,不再幻想能找到這古今以來第一重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