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第一部電影-調音師(1 / 2)

電視機沒有播放未來的電影,仿佛那奇異的功能完全消失了,滿是雪花點的屏幕上還是那些一點也不搞笑的英國肥皂劇。

張東城折騰了很久,才放棄想把這破電視一腳踢飛的衝動,歎了口氣,倒在床上閉上眼睛。

隻能從自己頭腦中已經吸收的電影中去查看了,希望能有一部好的短片可以拍攝。

深深吸了口氣,在頭腦中儲存的幾百部電影中查看了起來。

“成本低點,再低點!甚至它不需要是部90分鍾的電影,幾分鍾,十幾分鍾的短片就行,我需要名氣,名氣才能更快地拉來投資!”張東城在心裏念叨著,卻見眼前的星光都快速地暗淡下去,隻留下唯一的一顆。

希望這部電影是符合我條件的,上帝保佑!

電影漸漸亮了,片名如同呼嘯的列車般轟然而至。

《調音師》!

一部極其精悍短小,甚至不可能成為商業電影的短片進入張東城的視野之中,自顧自地開始慢慢播放起來。

《調音師》的故事極其簡單卻意外地複雜,阿德裏安是一個學習鋼琴已有15年之久的天才鋼琴家,可是在夢寐以求的伯恩斯坦鋼琴大賽上他功敗垂成,人生跌落穀底。

經過一段時間調整,阿德裏安重新振作,成為了一名盲人鋼琴調音師。事實上他隻是帶上了隱形眼鏡,這會讓別人誤以為他是個盲人,下意識地認為他聽覺方麵更加敏銳,並由此得到更多的同情和消費,甚至還會窺視到別人的生活與隱私,他兀自沉浸在這種雖處鬧市又仿佛置身世外的超然之中。某天,他來到一戶人家工作,殊不知這裏剛剛發生一起凶案。

坐在鋼琴前,滿臉滿身被殺老者血漬的阿德裏安極力控製自己馬上逃出去的欲望,為了掩飾自己盲人的身份,一步一步地靠近死亡,強裝鎮定地為鋼琴調音,可那勾人心魄的旁白之外,凶手正拿著殺死老者的射釘槍,正對準他的腦後。

正當張東城屏住呼吸,想要看到阿德裏安最後的命運時,畫麵一黑,整個電影就這麼留下一個耐人尋味的開放式結局,結束了。

看完整部電影,張東城不禁睜開了眼睛,他知道,自己已經找到那部讓自己不敢說名聲大噪,但必然小有名氣的電影!

在未來的時空中,這是在2010年,由奧利維耶·特雷內導演,由格雷戈瓦·勒普蘭斯·林蓋主演的懸疑驚悚片。

無論從技術層麵還是故事結構,短小精悍的《調音師》絕對算得上上乘之作,這部微電影也榮獲2011年盧紋(Leuven)國際電影節最佳短片獎、2012年法國愷撒獎最佳短片獎,在世界上引發不小的轟動與討論。

時間提前到1995年,這部電影依然可以跨躍歲月的變遷,成為人們的心頭所好。

張東城坐直了身體,在不為人所知的腦海中,再度播放這部電影。

有些電影,必須看上二三遍,才會有一絲恍然大悟和找到重點,身為導演係的學生,張東城雖然經驗不算豐富,但麵對這經典而別具韻味的微電影,連續看了三四遍之後,總算看了個透徹。

《調音師》是一部至少要看三遍的超強微電影,第一遍瀏覽大概,第二遍回味全局,第三遍才是深思咀嚼。

濃縮的13分鍾可以說盡顯世間百態。泰姬陵的故事也在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人生有很多種可能,失敗的鋼琴家說不定是成功的調音師;表麵微笑的服務員或許疲於應付內心肮髒無比;帶著麵具的人類在毫無威脅的弱者麵前可以百分信任卸下防備;我們做著各種掩耳盜鈴的舉動卻自認為高明。

影片的開頭就在設局,雙眼無神的老者,穿著褲衩的彈琴者,隻留出輪廓的暗中人,由琴聲串連在一起,讓所有的觀眾茫然不知其所以然,至最後才與前麵交相呼映,讓人恍然大悟。

琴聲忽然戛然而止,終結聲不知是槍聲還是關門聲。這是最妙的地方,因為結局不重要。重要的是導演將判斷的交回給觀眾,留給觀眾想像的空間和開放式的結局,每一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有人認為,《調音師》告訴我們不要太入戲,誘惑越多越要勇於反省自我,知道適可而止,如果你覺得自己永遠正確,槍聲可能就在下一秒響;

還有人說這是告訴我們任何事情一旦開頭,就必須得繼續,必須堅持下去,即便是不喜歡也要裝下去,這才有全身而退的機會。

百家之詞,沒有對錯,是非與否全盤取決觀眾看它的角度。

一步一個腳印,是正常人該走的路,一飛衝天的美好願意可遇而不可求,張東城隻想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