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去法國!(1 / 2)

拍攝結束了,眾人依依惜別,而做為導演的張東城工作可不算完,正常的電影,必須有後期製做為才能完整,而不會淪落為家庭攝影。

好在一直蠻欣賞張東城的希伯萊老師看過他的片子後,大加讚賞,更加努力地為他聯係自己的老朋友,幫助他找到一家後期製做公司,精心地將《調音師》剪輯製做的更加完美,這一舉動讓張東城非常感激。

不出一周,整個後期製做完成,相對於其它高額投資的電影來說,《調音師》雖然內容極其耐人尋味,但整體結構還是異常簡單的。

它的魅力在於故事的張力與深度,而不是流於表麵上的視覺係。

時間在忙碌中匆匆而過,眼下,便是前往法國的時候了!

戛納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法文:festivaldecannes),亦譯作康城(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法國的戛納電影節因舉辦地擁有大海、美女和陽光(sea,sex,sun)三大特色而被稱為3s電影節。當前戛納電影節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於星期三開幕、隔周星期天閉幕

。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電影節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和“會外市場展”。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一向與中國導演比較有緣,台灣導演李翰祥1962年的作品《楊貴妃》因富麗堂皇的宮廷布景和服飾奪得最佳內景攝影色彩獎,成為第一部在戛納獲獎的華語電影。

1993年,陳凱歌《霸王別姬》獲“金棕櫚”大獎(第一部“金棕櫚”大獎華語影片,也是至今唯一一部),侯孝賢《戲夢人生》獲評委會大獎。

1994年,張一謀《活著》獲得評審團大獎,葛優獲最佳男主角(首位華人戛納影帝)。

今年,中國大導演扛鼎人物張一謀與去年一樣,帶著自己的得意大作《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再度空襲戛納,一時間吸引了不少來自萬裏之外,東方正漸漸蘇醒的雄獅那深遂的目光。

當然,做為張東城這隻新鮮出爐的“超級”新人,帶來的作品隻是部微電影,不可能去角逐什麼最佳導演獎,奧蘭多也不可能一鳴驚人,拿個什麼最佳男演員獎,他的目標隻是參加此次盛會,在世界麵前展示於中國導演那不同尋常的想像力。

隻要能參加此次盛會,世界便會注意到,一個新的名字,在全球導演界冉冉升起!

最佳損友黑人小夥阿達曼,自然而然地強烈要求同行,按他的話來說,便是曆史性的時刻,他必須陪在張東城身邊,看著自己最好的朋友走向成功,分享他的喜悅。

張東城當然巴不得有人陪著自己,這一去法國人生地不熟的,多個人多些商量,更何況自己所有的錢都花光了,全都投進了《調音師》當中,饢中羞澀的他連機票都是阿達曼幫著買的。

倫敦機場,一架架的銀鷹此起彼伏,川流不息。張東城與阿達曼走進候機廳,時間還早,兩人也沒著急進去,而是坐在椅子上休息。

“嘿,夥計,你小子豔福不淺,竟然有人跑來送機!哈哈,算了,我還是不當電燈泡了,我去廁所。”阿達曼眼尖,一眼便看到維多利亞在人群中左顧右盼,發現自己和張東城後便笑著小跑而來,不禁苦笑一聲,扔下張東城便走了。

阿達曼當然知道維多利亞不可能為了自己而跑到機場來,這擺明了是張東城這小子惹的事兒,很大度的他借機走人,給張東城和維多利亞留下獨處的空間,免得三個人更加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