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香港,該變革了!(2 / 2)

“張先生在好萊塢風生水起,也許,在這件事的看法上,和我們當局者不同,也許,會給我們不一樣的答案?”向華強先把借張東城東風的事情扔到一邊,接著說道,眼眸中滿是期待。

在好萊塢如慧星般崛起,在英國美國都混得如魚得水,想必對電影,對香港電影,也會有相當深刻的一番認知吧。

“人才的流動是必然的,好萊塢對世界電影人的吸引力可謂是絕無僅有。而做為世界上第二大的電影出口地,香港,也該到了變革的時候了。”張東城略略歎了口氣,原本他不太想說這麼多,但不知道怎麼的,他還是將自己的心裏話說了出來。

“香港影視產品曾經是作為華人影視文化的經典代表,而在世界影視領域裏獨樹一幟。即便今天翻看香港影視巔峰時期的影視作品,仍舊能感受到其中那種清新的向上,蓬勃的躁動。”

張東城一邊說著,一邊慢慢地組織著措詞,繼續說道:

但是香港影視曾經的興盛的同時,就已經蘊含了香港影視自身無法彌補的巨大缺點,本質性的缺點。

他模仿好萊塢的工業化模式,但是卻缺少巨大的市場,豐沛的資源,眾多的人才,以及一個自身強大的大國時代為背景的全方位支撐。

僅僅幾百萬的人口市場,從幾百萬人裏培養出的明星演員的質量與數量,想與以幾億人口,甚至是全世界為背景的好萊塢比較,必然是一種癡心妄想,必然在競爭中體現出演員明星質量的整體低下,市場狹小導致的影視利益規模的狹隘

這些問題,與香港文化裏急功近利賺快錢,重商科貿易輕理科製造等等無法避免的香港文化結合,形成了香港影視業的致命性憂患,隨便翻翻香港影視發展曆程,影片類型狹窄,製作粗糙,紮堆惡性競爭,明星過度包裝都一直伴隨著香港影視業的發展。

什麼七日鮮,什麼以粵語為主流,隻是力圖豎立本地明星的狹隘思想,在好萊塢人士的眼中,簡直就是個笑話。”

張東城的話雖然不重,但還是讓向華強汗顏,如果是別人這麼說香港電影,他早就跳起腳回罵了,但張東城是誰?

他可是木乃伊,黑客帝國的導演,被好萊塢爆炒爆紅,一時風頭無二,用香港的術語來說,那完全是當紅炸仔雞似的人物!他的兩部電影,所創造的票房收入破十億美元,這個數字,一年甚至幾年的全部港片加在一起,也無法突破!

“香港電影可以七天拍就一部電影,而好萊塢呢?他可以為了一個好的劇本,一個適合的導演,等上七年!”張東城想起木乃伊與黑客帝國的事情,讓他不禁搖頭輕歎。

“香港電影原本是整個亞洲的希望之星,卻緊緊地鎖閉在自己這一畝半分地裏,我看不到來自日本韓國的導演來到香港淘金,我也看不到日本韓國的演員來香港發展。在你們哀歎好演員好導演都跑到好萊塢去了的時候,你們卻不利用自己世界第二大電影出口地的名片,不去發展整個亞洲共同的文化圈,卻如同婦人般裹足不前!”張東城撇了撇嘴,恨鐵不成鋼地說道:“唉,好萊塢這麼發達,也知道吸引外來文化以及人才,而香港明明可以一樣,卻在拒絕別人的加入,甚至,連大陸都不放在眼裏。何其可悲。”

向華強一邊聽著,一邊如醍醐灌頂,眼界的不同讓他大汗淋漓。

張東城的話,可謂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打的向華強眼冒金星的同時,又大叫沒錯,就是這個道理啊!

“香港影視文化的興盛,來源於當年大陸影視文化的落後,以及香港影視業在世界華人社會裏的先行。

香港開了當代華人影視業大發展的先河,先行者有了先行者的獎勵,但是其先天不足以及後天隱疾注定決定了他,沒法承擔實現華人影視在世界範圍的崛起的重任。

影視的興盛折射的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時代興盛。香港可以作為華人社會發展的一個榜樣,但是沒法成為這個崛起主體。

因此,當大陸社會的日益發展壯大來臨時,當大陸的影視日益發達,影視市場日益巨大的時候,香港影視就喪失了這個主導性和領先性。這是曆史的必然,不是某些人,甚至某個行業,某個地區所能主觀改變的。”

這句話兒,斬釘截鐵,眼眸中是那樣的自信,自信自己所說的一切在不久的將來完完全全可以成為現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