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我馬上和他聯係,去看看他的新電影。”對於吳宇森,張東城同樣是充滿了敬仰。
吳宇森(johnwoo)是香港著名電影導演、編劇、監製、演員,是一位在亞洲地區和整個華人社會影壇具有影響力的人物。原籍廣西平南,1946年9月22日出生於廣州。
1971年在邵氏影業公司跟隨當時最著名的動作片導演張徹拍片。1986年執導《英雄本色》引起巨大轟動,成為當年度最賣座的電影,榮獲第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獎,由此開創了“吳氏暴力美學”的先河。
1993年縱身好萊塢,憑借《斷箭》、《變臉》、《碟中諜2》等商業大片使他在國際影壇名聲大噪,確立了其a級導演的地位。是繼李小龍、成龍之後,進入好萊塢的第三位華人明星。2010年獲第67屆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那飛揚於屏幕之上,咬著牙簽穿著風衣的小馬哥,瀟灑而無忌的眼神,成為電影曆史上永遠不能磨滅的豐碑。
而1989年的《喋血雙雄》更是超脫一切,那無法用任何東西來衡量的友情,惺惺相惜的江湖兄弟和各自不可動搖的做人原則,吳宇森用極為自信的手法讓暴力世界中彌漫出無法言語的浪漫,華麗而控製自如的鏡頭、精練的對白以及舞蹈般的槍戰動作令人為之傾倒。
片尾在教堂裏的生死決戰,可以代表暴力美學的精髓:燭光中映出的聖母像,背景中掠過的白鴿,一對最不應成為朋友的生死之交,共同執行著自己心目中的正義
。
90年代,吳宇森出走好萊塢,拍攝了《終級標靶》《斷箭》等賣座動作片,但他真正的高峰,還是來自於這1997年的《變臉》。
投資高達一億美元的《變臉》被美國影評人們認為是“最具吳宇森”的作品,並一舉奪得七月份美國電影票房冠軍,同時也為吳宇森帶來了全美華裔藝術基金會頒發的最高榮譽“金環獎”。
而在2000年5月24日,在中西方影迷的萬眾期待中,《碟中諜2》浮出水麵。《碟中諜2》沒有擺脫狗尾續貂的宿命,但是吳導並非泛泛之輩,雖然粗糙的劇本成為眾矢之的,但強烈的化影像以及酷斃拉風的克魯斯個人秀,淹沒了評論家的口誅筆伐,點燃了影迷的熱情,票房一路攀升,並創造了一個無上榮耀的曆史——五億四千六百萬美元的超級票房位居所有間諜動作片之首,可以說其中導演吳宇森功不可沒。
眼下,就是吳宇森走向自己人生巔峰的時刻,張東城認為這時候提前送上祝福,遠比後麵笑臉迎人來的更好。
“幫我找找吳導演的電話,我需要與他見上一麵。”張東城微笑著,期待著與這位華人電影界幾乎是至高人物的見麵。
風雲既彙!
“哈哈,華人導演的驕傲,這小小年紀有現在的成就,真是讓人刮目相看啊!”吳宇森穿著打扮異常精神,如同出席什麼電影盛典一般,西裝筆挺領結紮起,倒是讓一身休閑西裝的張東城有些不好意思起來。
不過什麼樣的電影盛典,估計都不如吳宇森自己個人的內部影片試片會吧,他這麼穿著也是有講究的。
“吳先生太過獎了,我隻是運氣好,拍了幾部電影而已,可不敢在您麵前班門弄斧。”張東城微笑著,麵前這位電影人可是幾十年的從業經驗,行業地位與聲譽與自己相比,也是不相上下的。
“哈哈哈,我們見麵就別說這些話了,要不然寶貴的時光都在客套中過去了。快請坐,快請坐。”吳宇森請張東城在中間的位置坐下,而小小的私人放映室裏,已經有不少美國電影界人士,與來美國闖蕩的華人。
張東城一坐下,就有無數人跑來自己麵前打轉,想要博個臉熟。
客套過後,張東城按了按快要笑僵的臉,然後把心思投入進吳宇森這部跨上巔峰之作--《變臉》。
說實話,張東城還沒看過這部電影,老舊電視機並不是隻放什麼賣座的電影,而是任何隻要稱得上是電影的玩意,它通通隨機給你放上一遍,不管什麼小電影還是三級片,最多也隻提供個快放功能。
而張東城有時候還真的很無奈,他隻能等著雷雨天,好不容易守到老舊電視開播,結果放出來全是讓人倒胃口的爛片和失敗之作,這讓他更加知道成功的電影與獲得大家認可的電影,是多麼地難得。
而麵前的《變臉》,便是這難得的極好電影中,超級完美的一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