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覺,爺爺走了有兩年了、奶奶也已經103歲了。我也40多歲的人了。人有時候就是這樣,年齡大一點了,就不自覺的喜歡想想以前小時候的事。80~90年代我上小學,恰逢沛市第一次平房拆遷,那個時代都是房屋拆遷,統一等住房蓋好後回遷。租房的條件不是太好,為了讓我有更好的學習環境,我被安排住在爺爺奶奶家。我是他們最小的孫子,理所應當的獲得了他們更多的疼愛。爺爺幫我改作業、教我寫作文,奶奶照顧我生活,還未成家結婚的小叔叔也對我多有照顧。最覺得有意思的,就是每天晚上睡覺前,一家人都會聊聊過去的坊間巷尾傳聞的舊事,現在時常想起還覺得這些有年代感的故事,聽起來才覺得津津有味。
突發奇想,把能記得的故事整理出來。可能是我現階段唯一能做到的,對那個特殊時光最好的追憶和記錄了。
本書我整理了爺爺的大部分手稿、還有長輩們口述的點滴故事。寫下來,也算是對他們人生過往一段記憶的留存吧。
沛市小巷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爺爺奶奶的故居。我們家族從三十年代一直住到八十年代初,長達五十年(我的父親出生、結婚、我的出生都在故居)。倒是我出生沒有多久後,爺爺單位分配了新的樓房,我們才搬離了故居。
這是一條很平常的小巷,隻住二十多戶人家,一百多口人。人們所經曆的世事,世事所造成的悲歡離合等等,和本省、外省其它縣市裏那千條萬條、大大小小的巷子比照起來,各有小異,大致相同。
五十年,悠悠半個世紀,就宇宙無限時空來說,仍是渺小而短暫,而就人的有限年華來說,卻又是極寶貴、很是漫長。“理得人生千萬事,最深總是故園情”,尤其是經過一番乃至數番動亂離散之後,對於故居、故裏、故鄉、故園,更是懷有一種格外深沉的情愫。
這大概就是通常所說的“人的理性總是朝前,感情總是朝後”吧?
思量了一下,把長輩們口述的這些人家、這些人,分別記下來、寫出來還是很有意義,也是很有意思的。
這些人文化教養、氣質習慣各不相同,有的可稱高尚、可親可敬,有的則比較粗野、鄙俗、乃至於歹壞。但在那些特殊的年代,我覺得一個一個應該全是實實在在有可能存在的。
文字連成句他就會是藝術加工過的產物,本書的故事,本就是坊間傳聞,再加上老一輩的口述(本就會有個人感情色彩和杜撰加工),再加上這麼多年後我的整理。在這裏我要說明:這兒奉獻到諸公座前的這點文字,就好像現在社會上某名城某名廠出品的果液一樣,可不一定是原汁,會有調味劑、添加劑。還好文字不比食品,沒有安全問題。至於味道如何,則要由讀者諸位去品嚐鑒定了。
在這裏要特別聲明:本書皆為筆記、聽聞整理,內容純屬虛構,情節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切勿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