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4章 軒轅皇帝的事跡(1 / 2)

黃帝是我國遠古時代的天下共主,由於年代久遠,又無明確可考的曆史文獻資料記載,其生平的真實情況早已不得而知,流傳下來的大多是一些帶有神話性質的傳說。

傳說黃帝生於公元前2717年農曆三月初三,是伏羲女媧的第七十八代直係子孫。他的父親是有熊國(圖騰為龍)的君主少典,母親是有礄氏的女兒附寶;黃帝的出生地為軒轅之丘,在姬水旁長大成人;所以黃帝有有熊、姬、軒轅這三個姓氏。

“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史記·五帝本紀》

史記中的這段描寫說的是黃帝出生到成年這段時間內的事跡,即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智慧過人。傳說中黃帝為黃龍體,有四張臉(所謂的生而神靈)。

公元前2697年,20歲的黃帝繼承了有熊氏的國君之位。當時各個部族之間相互征伐,黃帝訓練士兵保衛本部落的同時討伐那些不服的部族,部族的首領於是紛紛歸附,經過不斷發展壯大與融合,逐漸形成了黃帝部落聯盟。

逐鹿之戰東夷部落首領蚩尤率81支族部落擊敗了炎帝部落,搶占了炎帝部落居住的九隅,炎帝向黃帝求援,黃帝遂率軍與炎帝彙合共同對抗蚩尤。起先由於蚩尤軍人數占優、武器優良(蚩尤軍為銅製兵器,炎黃聯軍為石刀石斧),炎黃聯軍九戰九敗,後來黃帝在九天玄女、風後、力牧、應龍和女兒女魃的幫助下在逐鹿決戰擊中敗蚩尤。

傳說黃帝為了打贏此戰,用夔牛皮做戰鼓,殺雷神以雷神腿骨做鼓槌。戰後應龍受重傷,不能回歸天堂,隻能蟄居在南方的山澤裏,南方因此開始多雨;女魃也不能再回昆侖山。

傳說為了防止被擒的蚩尤成精作亂,黃帝將蚩尤身、首分葬兩地,蚩尤的頭被葬在東平郡壽張縣,平常有紅色雲氣從墳內升騰而起成絳紅色棉帛狀,被稱為“蚩尤旗”;蚩尤的身體被葬在山陽郡巨野縣;蚩尤頭首分離的地方被叫做解州,解州鹽池內的紅色鹵水被認為是“蚩尤血”;而傳說當時鎖住蚩尤的枷銬被丟棄在宋山而長成一片楓林。

逐鹿之戰過程:蚩尤擊敗炎帝——炎帝向黃帝求援——炎黃聯軍與蚩尤交戰——炎黃聯軍三年九戰九敗——逐鹿決戰擊敗蚩尤。

戰後,黃帝率兵進入九黎地區,在泰山之巔,會合天下諸部落,舉行封禪儀式,成為天下共主。

阪泉之戰黃帝同父異母的兄弟炎帝因不服黃帝作為天下共主,為爭奪盟主之位而率炎帝部落與黃帝在阪泉交戰。

阪泉之戰的過程:阪泉之野炎帝火攻黃帝——黃帝命應龍放水滅火——黃帝率兵將炎帝部落趕回阪泉之穀——黃帝軍掘地道偷襲炎帝營地獲勝。

戰後黃帝部落、炎帝部落和九黎部落的一部分融合成形成華夏民族。

發明創造統一天下後,黃帝製定了國家的職官製度,(以雲作為中央官員的名稱,如管宗族事務的稱青雲,管軍事的稱縉雲),推算並製定出曆法,教導百姓耕種五穀(黍、稷、菽、麥、稻),發明指南車、杵臼,開鑿水井,實行田畝製(最早的井田法,田地以井字劃分為9塊,中央為公田,其餘八塊分給8家耕種),製造舟楫;

黃帝還建立了最早的國家體製: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裏,五裏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