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傳說中父係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姚姓,一作媯姓,號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三皇五帝”之一。舜為東夷族群的代表。
生而重瞳,孝順友愛,善於製陶。得到四嶽推薦,經過重重考驗,得到唐堯的認可與禪位(《竹書紀年》和《韓非子》中並不記載為禪讓),都於蒲阪(今山西永濟),建立有虞國。即位之後,虛懷納諫,懲罰奸佞,流放四凶(共工、獾兜、三苗、鯀);任賢使能,百業興旺(皋陶管理五刑,大禹治理水利、後稷主管農業、契主管五教),開創了政通人和的局麵,成為中原地區最強大的部落聯盟首領。
晚年聽從四嶽的安排和建議,禪位於大禹,乘車巡行天下,卒於蒼梧郡,葬於九嶷山,諡號為舜,又稱帝舜、虞舜、舜帝。舜帝是中華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記》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稱為“德為先,重教化”,成為推動由野蠻走向文明的曆史轉折時期的重要推手,成為中華文化三座裏程碑之一。
虞舜有虞氏為東夷族。《孟子·離婁下》說:“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諸馮在山東諸城,與孟子所說的舜為“東夷之人”頗為吻合,舜的出生地、虞舜族的發祥地在今諸城。
舜家境清貧,故從事各種體力勞動,經曆坎坷。他在五帝時的曆山耕耘種植,在雷澤打漁,在黃河之濱製作陶器,而在這些工作的過程中,由於舜的德行不斷感染他周圍的人,於是凡是舜工作的地方都會很快發展起來成為一個富庶且人民風氣很好的地方。
舜和他的家人聞名相傳舜在20歲的時候,名氣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聞名的。因為能對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堅守孝道,故在青年時代即為人稱揚。過了10年,堯向四嶽(四方諸侯之長)征詢繼任人選,四嶽就推薦了舜。
虞舜行孝感天堯將兩個女兒嫁給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與全家和睦相處,而且在各方麵都表現出的才幹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曆山,曆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
隻要是他勞作的地方,便興起禮讓的風尚;“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製作陶器,也能帶動周圍的人認真從事,精益求精,杜絕粗製濫造的現象。他到了哪裏,人們都願意追隨,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縣為都)”。堯得知這些情況很高興,賜予舜絺衣(細葛布衣)和琴,賜予牛羊,還為他修築了倉房。
舜得到了這些賞賜,瞽叟和象很是眼熱,他們又想殺掉舜,霸占這些財物。瞽叟讓舜修補倉房的屋頂,卻在下麵縱火焚燒倉房。舜靠兩隻鬥笠作翼,從房上跳下,幸免於難。後來瞽叟又讓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卻在上麵填土,要把井堵上,將舜活埋在裏麵。
幸虧舜事先有所警覺,在井筒旁邊挖了一條通道,從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時間。瞽叟和象以為陰謀得逞,象說這主意是他想出來的,分東西時要琴,還要堯的兩個女兒給他做妻子,把牛羊和倉房分給父母。
象住進了舜的房子,彈奏舜的琴,舜去見他,象大吃一驚,很不高興,嘴裏卻說:“我思舜正鬱陶!”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順父母,友於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誠懇謹慎。後來堯讓舜參預政事,管理百官,接待賓客,經受各種磨煉。
舜不但將政事處理得井井有條,而且在用人方麵有所改進。堯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愷”,早有賢名,使“八元”管教化,使“八愷”管土地;還有“四凶”,即帝鴻氏的不才子渾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窮奇,顓頊氏的不才子檮杌、縉雲氏的不才子饕餮,雖然惡名昭彰,但堯未能處置,舜將“四凶族”流放到邊遠荒蠻之地。這些措施的落實,顯示出舜的治國方略和政治才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