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李雲就早早起了床吃了早飯,收拾好籮筐跟爸媽打了聲招呼就出發了。她想趕在日頭灼人前把葦葉打好。
五月的農村清晨,還有著一些涼意。李雲沿著小路向村南邊走,一路上不時遇到早起務農的叔叔伯伯們,也都一路問了好。
現在正趕上要農忙的時節,村子裏也熱鬧了不少,有不少在外務工的年輕人也回來了,幫著家裏插插秧。李台村地理位置不錯,一條東西走向的主路貫穿整個村子,村裏的居民大都將房子建在路的兩邊,門口正對著路,往來出門極其便利。這裏水草豐美,不少人家還喂著牛羊,原因是北邊地勢高的地方剛好挨著一條大江,按理說該是洪澇災害頻發的不毛之地,但聽說早些年剛土地改革的時候就在江南邊修了個高高的水壩,這水壩也護著了江南邊的十裏八鄉不遭洪澇災害。
每到種稻插秧的時節,上方的水利局就會開閘放水,家家戶戶都把水田裏蓄上水,就等著著端午節一到,陸陸續續開始拔秧苗種地。要說這唯一的不好,大概就是安城地處丘陵地區,田地大多是高低錯落的梯田,沒法兒大麵積使用機械務農,不少良田隻能靠人工來種植。當然了,也有些種糧大戶,挑上兩邊比較平坦的地,承包個上百畝,農忙時雇人幫忙種地。
李雲家沒種那麼多的地,兩口子也吃不上多少糧食,也不指望種地能掙錢,夠家裏吃就行。但是每年,李雲爸媽會種上一畝半的糯米稻,留著包粽子,做湯圓。
李雲繼續向南走了大概十分鍾,到了一處頗大的魚塘邊,這裏已經離村子的聯排別野們已經有點距離了。小時候,李雲經常和小夥伴們背著大人偷偷來河邊玩水,可沒少被大人們捉著教訓。江水豐沛的村子,各家院前屋後都有大大小小的溝渠,貪玩淹死的孩子可不在少數。魚塘南邊地勢低窪,水平下降了得有將近十五米,這會兒正有村民從塘裏抽水,嘩嘩的水流沿著一條經年的上下錯落溝渠流向南邊的大片農田。這個塘顯然是下遊所有田地水源的必經之地,當然了,抽水的管子前攔了一張大大的密密的漁網,八成是魚塘的主人怕魚跟著水一起越獄了。
李雲有些好奇,湊上前去,打了聲招呼。不管三七二十一,記不太清身份的統稱為叔。
“叔,放水呢?”
對麵穿著短袖,褲子挽到大腿根的漢子也頗和氣地笑著應了聲“是長福家的小雲吧?回來了?”
“嗯,回來看看。叔你抓著魚了嗎?”
“那哪能啊......”說著擠眉弄眼的,朝右邊努努嘴,“看著沒?你潘叔在那盯著呢!我要抓了這魚塘的魚,你潘叔得跟我急。”
李雲尬笑:“嗬嗬......那倒是,公民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你這孩子說啥神神叨叨的......”
李雲尷尬:“額......沒啥,叔,跟你打聽個事,這哪有葦葉啊?”
“咋?你家要包粽子?”
“嗯,對,我媽說端午要到了,包點粽子,沾點節氣。”李雲脆聲答道。
漢子把手中的鐵鍬往土裏一插,拄著,開口說:“沒兩天就過節了,怎麼這時候才打粽葉?這附近的小塘裏估計早被薅完了。”
“啊?那咋辦?”李雲傻眼。
漢子想了想,半轉過身,伸出手往南邊指了指,“你再往南一點,那邊有點遠,估計那些婆娘沒怎麼過去。”
李雲跟著大漢的手指方向看了看,遠遠的,確實看到好像有一大片的綠色蘆葦池塘,“謝謝叔,那我去看看了哈!”說著不等大漢說完話,已經興衝衝地從北邊的小路下了坡,往南邊奔去了。
大漢伸出的爾康手還沒來得及收回去“這孩子,咋跑這麼快!”想了想又不放心,衝著李雲的背影喊道:“小雲!可別去陰溝啊!”
李雲早就麻溜的跑遠了,哪還聽得著他說的話。大漢看了看塘底下三三兩兩拔秧苗的村民,又放下了心“這麼多人,該是沒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