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曾經的擁有(1 / 2)

沒有希望,就不會失望。隻有曾經擁有,才會明白失去的滋味。木晴坐在車裏,服下藥,不受控製的感覺逐漸消退。無數次的現實也沒辦法阻止一位母親,如飲鴆止渴一般,靠近自己的孩子。

微信留言的提示音。

“因老師有事,今天晚上的課程改為明天,特此通知,以免各位同學空跑。”

今晚夜班,發消息給女兒,想了想,給蕾姨也發一條。

外人攪局後,父母之間賭氣,加上自私導致今天的局麵,無時無刻的愧疚,對孩子們的虧欠,至今都不清楚,那位心中的想法。

拿著早餐,鄭梓斌慢悠悠地返回主樓,把取到的東西放在餐廳,走過連接處長廊,來到副樓一樓的跑步機上完成每日運動量。

腦中回想著那個人,自記憶開端,比親人,比父母出現頻率還高。每次生病,都有身影,用大人那套,職業決定的說法,合理到失去反駁餘地。

腦中思緒亂跳,磕磕絆絆完成打卡。再次來到餐廳。看到多種水果塊混合在玻璃餐盒裏呈現雜亂色彩,撫平心中浮躁。打開飯盒,牛奶、蛋、肉、蔬菜、一個鴨蛋大小的紫薯饅頭。木晴阿姨準備的食物總是合乎心意,也許源於對她莫名的親切感和信任。

阿姨是爺爺好友的孩子,姑姑的閨蜜,是一名在三甲醫院工作的護士。據說擁有魔都中醫藥大學碩士學曆,以及朱拉隆功大學護理學院國際課程和MBA學習經曆,一度打消自己和身邊小夥伴們對職業學曆的認知。

和其堂嫂一家生活在附近,發揮傣族優勢,經營一家主打東南亞小吃的小店,裏麵不光賣點心,還有一些方便外帶的雲南、緬甸、老撾、泰國地區的小菜,飲品和盒飯。一家人住在店鋪樓上。這裏是她上下班的必經之路,順其自然地接受姑姑這項委托。

姑父就職於基建類國企,常年在外地修路,一年有半個月在家已是奇跡。姑姑從小學舞,偏愛民族舞,聽爸爸說,姑姑小時候以貼近文化,更好學習舞蹈為由頭,常年借住在木晴阿姨家,還在當地讀書。直到考上位於魔都的舞蹈附中才離開。當年為解決讀書戶口問題,奶奶在當地買房,那個房子,在後來,因城市規劃拆遷,給與一筆補償款。這筆錢成為姑姑的創業資金,開設一家民族舞培訓學校。那座學校開在姑姑名下民宅,據說是爺爺在姑姑生下孩子後,為了讓外孫未來能夠上好學校,特意拿出來的,走法律程序完成過戶,如果未來離婚,姑父也無法分割的財產。母子二人的戶口落在此處,房子的位置,決定和我能夠上同一所學校,但屬於學區的兩端,行車不方便,如果步行,至少將近一個小時。

表弟喜好甜品和油炸食品,身材圓潤,多次體重超標後,姑姑不敢再讓表弟放學直接去木晴阿姨家開的鋪子。

很多事情,想一想很神奇。木晴阿姨家的兩個孩子和表弟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上的是同一家幼兒園,小學和初中,並且一直都在一個班。

三個孩子一起長大,在接放學事情上,姑姑和木晴阿姨達成一致。用女孩學習舞蹈培養氣質,越來越美,哄騙玉兒和嗬嗬。兩個醜丫頭真以為學完舞蹈會變成公主,興致高漲。一直都是兩人跟班的表弟,隻能乖乖聽話,跟著來舞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