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村西南坡下的葛家村、邵家村以南相鄰的於家村、王家村皆臨海而建,而於家村和王家村的村民都是“鹽戶”戶籍,距這兩個“鹽戶”村五裏地就是朝廷的海鹽場。
雖然食鹽受國家管製,推行食鹽專榷製度,但因人口大幅增長,而生產技術落後,運輸水平滯後,食鹽的供需缺口大,朝廷抬高鹽價,使得私鹽盛行。
私鹽販賣屨禁不止,這販鹽者在鄉村出售“浮鹽”,或是以物換鹽,在無形當中促進了消費,活躍了經濟市場,周邊的村民也受益。
這“浮鹽”和“正鹽”是同一品質,價格卻是“正鹽”的一半,又可拿物換,另有那粗鹽價格更是便宜,五六文一斤,所以這周邊的村子的村民拿鹽醃肉、醃菜,都不手軟。
而桃花村和杏花村兩村依河而建,河兩邊是田地,有深溝排水。桃花村田地溝渠旁邊就是官道,平坦的石板路、河堤兩旁栽種著杉、鬆、冬青、楊柳等木。
官道被南北向的鄉間小路連接,兩村的村民順著官道約走一個多時辰就能到清河縣城。河中有石砌的橋,長十二米,寬五米,貫通南北村落,水流平緩。
此時倚著炕牆的薑雪蓮正接收著來自原主的記憶,三房祖父薑寶珍,祖母薑徐氏,有兒子三人,兩個女兒,七個孫子,兩個孫女。孫子輩裏,大孫子、二孫子都已成親,大孫媳婦有孕在身,四月預產期,馬上就可以四世同堂了,二孫媳婦年前剛進門。
祖母薑徐氏是北山村人,也叫徐家村,心靈手巧,勤勞能幹,祖父忠厚老實,不愛言語,家裏家外,都是一把好手。
薑家二老開明,子女皆成家後,兩年前已果斷分家,雖父母在不分家,但他們分家算小分,分家不分戶,隻分了土地,房產,錢財未分,因分家前各房都有手藝,手藝所得隻需交公中一半,各房都有餘產,因此二老跟老大過活,所留餘錢待二老百年後,大兒子分半,二兒子和小兒子分半。
薑雪蓮的大伯薑清顯不惑之年,小名德柱,莊稼人,憨厚老實,有妻張氏,杏花村人。
老大家同樣有子三人,分別是大哥薑文衛20歲,二哥薑文國19歲,三哥薑文韜16歲。
薑清顯會木工,三子也皆會這門手藝,但屬三哥兒最像父親和祖父,憨厚正直手藝最好,竹編、藤編等手工製作更是會舉一反三,青出於藍勝於藍。因三哥的性子好,與雪蓮兄妹關係更進一層。
大哥兒為人圓滑,能說會道,所娶妻子也是杏花村人,物以類聚,夫妻倆都長袖善舞,雖活幹得少,但很得父母喜歡。
二哥兒耿直,脾氣暴,心眼好,活幹的最多,因不擅言辭,得到父母的寵愛便少一些。但這仗義的性子卻是得到二叔的青睞,時而被喊去陪薑清時喝兩杯。二嫂也能幹,實在,閑暇時也會幫襯二嬸家幹些家務活。
三房最出彩的自然是雪蓮的爹爹薑清時,排行第二,字霜詠,號清雅,小名拴柱,樣貌堂堂,讀書人,頗具清雋之風。
薑霜詠十年寒窗苦讀,省試後有貢士之名,但因為人過於方正,脾氣耿直,仗義助人卻書生氣重。在薑侍郎的建議下,五年前回鄉,任桃花村義塾的門館先生,為小童啟蒙,被族人尊稱清雅先生。
又因他通籌算,兼任薑家二房清河縣生意的不坐班賬房先生。
薑清時有妻劉氏,喚燕回,比官人小3歲,南山村人,外來戶,原是北方人。
薑雪蓮的外祖家祖上也曾是官宦人家,隻是趕上割據混戰,民不聊生,眼看沒有活路,便變賣家產投奔南方的親戚來了。
薑劉氏知書達理,女紅出色,與薑清時育有二女二子,大姐薑芳蕤春天生,乳名迎春,13歲,大兒子薑文宗12歲排行老四,小兒子薑文致9歲排行老五,二姐,薑芳苓,冬月生,乳名雪蓮,7歲。
薑家老三薑清林,有妻王氏,有子二人,長子六哥六歲,次子七哥四歲。老三會瓦匠,與人合夥拉起一支泥瓦匠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