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在二月初催芽種植第一季,五個多月後,也就是六七月份可收獲。
六月中旬至七月初可種第二季,年底可收獲。
春季種植的花生比秋季種植,結的果實更多,更飽滿。
常家除留下常老大一家和小十照顧家中的老人和田地,其餘七兄弟都盡數出動,包括嫂嫂們和侄子侄女們。
餘詩詩不指著地裏的收成,隻收取四分的收益,正常都是佃農與地主四六分或是三七分,佃農隻占三四成。
附贈的五畝坡地也交由常家兄弟,種上糧食讓他們日常吃。
常家兄弟很是感恩,原就生活的艱難,因著老八的緣故,才讓一大家子人有了奔頭,主家又如此寬宏大量,個個喜氣洋洋,幹活更是賣力。
哥幾個在田邊搭起八間土磚房,而餘詩詩體恤這一家人,補貼了二十貫,讓買上好的瓦片鋪房頂。
常八常九兩兄弟,各出五貫錢,多蓋了三間房,給父母、大哥和他們自己留個落腳地。
兄弟幾個商量過,待年底看收成,若收入可觀,便接了老家的親人過來團聚。在生存麵前,沒有故土難離一說。
房子蓋得寬敞,置辦上簡單的家具,常家人便從借住的西塘木屋搬離到新宅子內。
這新宅子比老家低矮的房子,自是寬敞明亮許多,就連半大小子和丫頭也各有房間,廚房共用,妯娌們輪流做飯。
院子用籬笆築牆,院後留門,門外壘上雞窩和豬圈,茅坑在院裏,糞坑和漚糞池在院外。
小子和丫頭們平日裏還會去官道上鏟牛糞,抬回來倒進糞坑裏漚肥。
兄弟幾個更是在在邊邊角角處開荒種田,地隔間點上大豆,種上青菜,精打細算才是農家本色,且常家人一直以來生活的就很艱苦,如今有常青的幫襯,生活質量蒸蒸日上。
雖然一大家子混在一處,妯娌和孩子們時而小打小鬧,但都無傷大雅。
因常青聰明伶俐學東西快,人又踏實,所以簽了長契後很快升了小管事。
簽長契的好處,就是東家能夠量材重用。
常九眼看著八哥意氣風發,於是也跟著簽了長契。
俗話說的好,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常家有十個兒子,能成功長大已屬不易,九哥的眼力見同八哥一樣的足,被陸成選中,在他身邊跑腿、傳話,日常還要在西塘上文化課,增長知識麵。
這哥倆在西塘吃好,穿好,睡得好,二人領的物資用不完,會攢起來送給哥哥們,像蠟燭、燈油、點心果子等。
小九時常會跟馬車去清河縣辦差,便會捎帶過去。
嫂子們也感念小叔子,抽空你一針我一線給二人做衣裳鞋襪。
常家兄弟安居於此,餘詩詩樂見其成,她做了這輩子都不嫁人的打算,最大的顧慮在於妹妹,想要多積攢些銀錢,給碧桐置辦豐厚的嫁妝。
第二日一早,雪蓮去“霓裳羽衣”之前,先去視察了“俏佳人”化妝品店,帶來的貨物已交接完成,入庫入賬。
十多天的店鋪明細賬和總賬由蘭心和菊心審計,除去開業頭幾天的銷售額,平均下來每日三千貫左右,過了促銷階段,這已是極難得的收益了。
雪蓮親自將欠各家的香皂補上,而澡王餘家和吳家,還奉上了新研製的香氛燭和肥皂小樣,有口碑才會有市場,有試用才能見效果。
臨安府城雪蓮此行不會停留太久,行程便緊著安排,隻長公主府、榮國府和鄧府早早送去了拜帖。
雪蓮看了賬本後,同單掌櫃又細細交流了銷售情況,積善坊養生會所的開業也推上日程,前期準備加上人員的培訓,大概要到五月中旬能正式營業。
而太平坊和定民坊兩處店鋪規模小,符合總店加分店擴大影響麵,就近宣傳和吸納顧客的營銷理念,四月底挑個黃道吉日就可以營業了。
積善坊的店名為“俏佳人養生會所”,興慶坊的店名是“俏佳人興慶坊總店”,太平坊和定民坊稱為“俏佳人太平分店”、“俏佳人定民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