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村官
夜色沉沉,月牙兒像一把禾鐮掛在西天。王小敏背著雙手,在河邊的沙灘上來回踱著沉重的腳步,心中湧起陣陣的浪潮。少頃,他坐在一塊鵝卵石上,從口袋裏摸出一包香煙,掏出一根點燃後,便狼吞虎咽猛吸不止。他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挺重挺重,卻又不能撂挑子,怎麼辦呢?他在心裏自己和自己較著勁兒,他老是跟自己過不去。有位哲學家說:一個有追求的人,心裏總是燃著一把烈火。
回想當年,他從部隊複員回到南岸村,第一件事他不管村民們如何議論,迎娶了北岸的劉香妹,人們怎麼也想不到他會娶一個未婚生子的女人當妻子。然而,父母卻非常理解兒子的心情,並支持兒子和香妹結為夫妻。沒過多久,王小敏又接任了村黨支部書記。當時,村裏剛剛結束了大鍋飯。然而,誰也不曾預料,在集體經濟化整為零的情況下,基層黨支部卻大大喪失了凝聚力,工作被動,公益、福利等事業無法實施。每年年終,村幹部的報酬隻好各自背著麻袋挨家挨戶去討,與乞丐相差無幾。乞丐還有人同情,而村幹部收上繳,卻有人罵:“你們就知道打村民的主意,刮百姓的油,現在各人種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與你們有何相幹?”
村幹部是農村基層組織的骨幹,常年奔波於各項政治工作、中心任務、誤了農時,誤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七分種三分收。年終向村民要點報酬,村民不理解,挨家挨戶去要。群眾想不通,不但不給,而且還惡語傷人。這便導致了黨群幹群關係的惡化。有人歎息:政策放寬,幹部難當。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南岸村家家戶戶都在辦年貨了,王小敏作為村黨支部書記,麵對村裏的烈軍屬、五保戶,以往年年都是村裏拿出資金為其置辦年貨,這充分體現了黨的溫暖。然而,現在集體經濟匱乏,公共積累化整為零,這溫暖怎麼送?王小敏思前想後,說服妻子,將自己家裏養的兩頭大肥豬宰了,分給了村裏的烈軍屬和五保老人。可是,誰也沒有想到,貧困戶張德民見沒有他的份,便叫妻子帶著一窩子女賴在小敏家裏訴苦不走了。此情此景,王小敏不知道怎麼打發才好,無奈之下,他把自己家裏僅剩的五斤豬肉給了張德明。
妻子香妹望著一家老小,淚水再也止不住,責怨丈夫:“我辛辛苦苦一年,好不容易養大兩頭肥豬,你宰了分給烈軍屬和五保戶,我不反對你,可自己家裏留下幾斤,你還要送給好吃懶做的張德明,我說你自己的年怎麼過呀?!”
小敏低頭任由妻子責怨,大年三十團圓飯,他煮了一鍋白菜餃子,舉起酒杯,走到老爹麵前:“爹,我對您不起,這麼多年沒有過個像樣的年。但我祝您高壽,我不信,我們就沒有出頭之日了。”他將酒一飲盡,淚水卻再也禁不住從臉上淌了下來。
老爹卻一臉嚴肅,舉起酒杯,說:“民兒,你把香妹辛苦一年養大的兩頭豬宰了分給村裏的烈軍屬和五保戶,這是我們老區人傳下的優良品德,我相信你的話,我們不可能就這樣窮下去。想當年你的爺爺我的父親打土豪分田地,有人說共產黨糾合一群窮鬼成不了氣候,可共產黨現在卻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曆程了,小敏,你好好帶頭幹吧!我支持你。”
兒子受到鼓勵,為了提高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堡壘作用,這年春天,王小敏組織召開了全村組以上黨員幹部及村民代表會議,會議決定:要提高基層黨支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必須壯大集體經濟,南岸村人多地少,勞力過剩。發展鄉村企業,是鄉村振興必由之路。
通過這次會議,南岸村村民群情激奮,人人獻計獻策,小敏帶領黨員幹部修建環村路,采用股份製形式籌辦了機磚廠,引進外資創辦了鞋業公司。村裏一些舍近求遠到廣東打工的青年、後生妹子紛紛返鄉,入股辦廠。原先泡在田裏土裏的老實農民,也棄農當上了老板、經理、廠長。
幾年時間,南岸村集體經濟迅速壯大,現在已經突破數億元大關。
南岸村變了,村民富裕了,王小敏成了名人。省、市、縣新聞單位采訪團一批接一批奔赴南岸村,省市縣黨報、電視台、電台把王小敏這個傳奇人物炒得火熱,人們不得不對他刮目相看。市裏組織部門通過考核,決定破格提拔他為鄉幹部,並派人找他談了話。然而,王小敏卻婉言拒絕了。是嫌官小了?還是另有所圖?他遭到了別人的非議,閑言碎語成了勢利人的飯後談資和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