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清明(1 / 2)

第二十九章清明

清明時節本來是人們上墳掃墓祭奠已故親人的節氣。在古代文人的筆下,清明時節常常被描繪為雨水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情景。而現在清明時節,春意漸濃。雨水紛紛,滴滴灑落在大地上,仿佛天空也在為逝去的親人灑下淚水。人們踏著濕潤的土地,沿著通往親人及先祖墳墓的小路,心中充滿著對親人的思念和祭奠之情。

望著路上的行人,或低頭默默前行,或駐足凝望遠方。他們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悲傷和痛苦,仿佛魂魄也在這個時刻隨著雨水流散。每一步都是一次心靈的問候,每一滴雨水都是一份濃濃的思念。

在這個特殊的節氣裏,人們為了懷念逝去的親人,不僅會掃墓祭奠,還會祭拜祖先,燒紙錢,在墳頭插上鬆柏枝條或者祭奠的鮮花。人們相信這樣做可以讓逝去的親人和先祖感受到後代的思念和關愛。

與往年相比,今年的清明時節多了一絲特殊的氣息。因為全球疫情的影響,人們無法像往常一樣聚集在一起,親自前往墳墓祭奠。但即使如此,他們依然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思念,無論是在心中默默祈禱,還是通過網絡平台進行線上祭奠。

清明時節,不僅是對逝去親人的祭奠,更是對生命的思考和反思。在這個特殊的時刻,人們會更加珍惜眼前的親人和生活,提醒自己要珍惜每一個擁抱、每一次相聚。

清明時節不僅僅是雨水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更是一個溫暖人心、凝聚家人情感的節氣。讓人們銘記已故的親人,感恩生命中的每一個人,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而相對於河沿村來說,卻是另外一種情形了,有人還專門歸納為打油詩:“清明時節起糾紛,刀槍相伴愁斷魂”。

河沿村地處三縣交界之地,曾是朝廷貶官摘帽的南蠻之地。山多地少,村民都是一個宗族一個宗族群居在一起,血脈濃情,民族精神很強,他們為了保田保土保利益,村村寨寨的人都有幾分霸蠻勁,你不服我氣,我也不會輸給你,鳥槍、土炮、大刀、梭鏢之類的自衛武器缺少不得。縣鄉政法部門組織清繳,也是治標難治本,根本找不到槍炮的下落。

清明節這天早晨,小敏還沒起床,南風坳自然村的村民組長劉飛就打來電話,說他們村青年人組織的舞龍隊準備過南風坳村示威,又聽說南風坳村分去外地的宗族人員也準備帶著龍隊回老家來祭祖,如果兩支龍隊相遇,就很難說不出意外事。小敏接完劉飛的電話後,一骨溜從床上爬起來,他分明感到了一種不祥的預兆。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耍獅舞龍是一種非常具有特色的民間表演藝術形式。

耍獅舞龍在春陵河沿岸一帶的鄉村中非常流行,不僅是城市中的表演活動,就連王小敏的老家也是個大村莊,這裏的居民們對於耍獅舞龍的規矩風俗再清楚不過了。

一般情況下,耍獅舞龍表演中會有兩條不相識的龍在路上相遇的情況。根據傳統規矩,人少的一方需要主動讓出道路給人多的一方,以示尊重和禮貌。

然而,如果在耍獅舞龍的過程中,遇到了兩個村莊之間事先有矛盾糾紛的情況,當這兩個村莊的龍隊相遇時,就很有可能因為規矩禮儀方麵的原因而引發衝突。這種情況下,就有可能出現“擦槍走火”的情況,也就是指雙方因為爭執而發生衝突。

對於王小敏來說,作為一個年輕時也曾經舞過龍的人,對於耍獅舞龍方麵的規矩風俗非常了解。不僅知道龍舞的基本禮儀,還能清楚地判斷出兩個村莊的龍隊是否有可能因為規矩禮儀問題而發生衝突。

總的來說,耍獅舞龍是一項非常有趣且富有傳統文化魅力的活動。通過這種形式的舞蹈表演,不僅可以展示民間藝術的精髓,還能促進村莊之間的交流與友誼。然而,需要保持合適的禮儀和規矩,以避免出現衝突和矛盾。

還有一種規矩就是故意挑逗犯禁,暨龍隊在過別人村莊時,應把龍頭和龍尾調轉倒著走,讓龍尾走在前。傳說這樣才不會把這個村子的“龍氣”帶走。而有意者,則不調轉龍頭,故意犯禁忌,看你的本事又是如何,你若拳小勢單,就隻有忍氣吞聲罷了。王小敏想著這些,心裏就擔憂起來。馬上打電話要駐村幹部副鄉長王華、人大副主席唐聖峰及駐南坳,嶗山自然村的村幹部立即乘車趕到村裏做群眾的思想穩控工作。

小敏把這種鄉村綜合治理工作中的突發事件,當即向鄉黨委政府作了彙報,鄉裏駐村幹部副鄉長王華得到消息,當即驅車來到了河沿村委會,村支書王小敏見鄉裏這麼重視,他簡單向王副鄉長作了介紹後,便與鄉裏隨同下來的幹部一起向南風坳村趕去,由於南風坳村還沒有通村公路,他們隻能徒步前往,走了半個小時後,隻見南風坳村口站著數百名的群眾,一個個摩拳擦掌,叫囂著一定要讓宗族的祭祖龍隊舞著來到村裏。王副鄉長和村支書王小敏等人沒去諦聽群眾的喧鬧聲,而是徑直來到了村民組長劉飛的家裏,並要他把四個村民組長和所有在家的黨員及村民代表都叫攏到村裏祠堂開會。會上,王小敏要村幹部馬上與遠房宗族頭目聯係,要他們在經過嶗山自然村時把龍收起來自然行走,不要張揚,免得惹出麻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