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美國現代設計(1 / 3)

芝加哥學派

19世紀以前芝加哥是美國中西部的一個小鎮,由於美國西部開拓,這個位於東部西部交通要道的小鎮在19世紀後期極速發展起來。1871年芝加哥市中心大火加劇房租需求,這種形勢下,芝加哥出現了高層商業建築設計群體,被稱之為芝加哥學派。

芝加哥學派比比利時新藝術運動早了14年,在世界設計史上有重要地位,尤其為高層建築的發展做出突出的貢獻,在高層建築與結構方式其無法比較的。具有大膽的現代主義態度和符合工業化的時代精神的設計藝術理念。

風格特征:

1.形式服從功能;(形式永遠服從功能的需要,功能不變,形式也不變)

2.強調結構的邏輯表現;

3.重視內部功能,大膽采用新材料;

4.立麵簡潔、明確;

5.采用整齊排列的大片玻璃窗,突破了傳統建築的沉悶感。

路易斯·沙利文:

綜述:

1.路易斯·沙利文是芝加哥學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現代主義建築奠定人與新代言人之一,其商業建築設計是美國建築史上的裏程碑。

2.代表作品:溫萊特大廈、芝加哥會堂大廈、芝加哥大劇院、保證大廈、信托銀行莎大廈。

設計思想(建築理論):

1.形式服從功能,第一位提出此口號的人,主張任何裝飾都是咱根據功能為主,不主張添加影響功能裝飾。

2.有機建築,強調整體和細節、形式與功能有機結合;

3.高層建築三段法:

a.底座基座

b.出簷樓閣

c.標準層

基座部分商用,更促進美國商業化發展。

影響個貢獻:

1.建築材料上,大膽采用新材料;

2.建築形式上,大膽采用鋼架結構高層建築形式;

3.建築理念上,追求“形式服從功能”。

流線型運動

1.流線型運動的20世紀30年代在美國流行的樣式設計運動。(經濟危機促進了這一設計風格的形成)起源於裝飾藝術運動、科技進步和汽車設計,又稱為運動中的裝飾主義,它融入了動力學餓概念,變得更加簡潔、活力;展示強調速度和效率的新美學理念,變成具有鮮明個性的美國美國現代設計視覺語言。

2.獲得巨大商業成功。推動了工業設計職業化的形成。

3.從交通工具設計開始,之後涉及幾乎所有產品,成為產品外形主要形式和設計主要特征。

4.本是空氣動力學術語,由於其令人聯想到速度感、活力感、未來感,便成為現代精神的象征。

5.雷蒙德·羅維是開創者,蓋迪斯是其普及化人物。

特點:

1.強調水平方向的視覺效果,平麵平整素淨,少有附加裝飾。

2.在外形上,簡潔輪廓,圓滑流暢,少有棱角在建築上,采用玻璃磚作為裝飾手段,經常將窗台設計得類似於輪船舷窗。

4.采用連續不斷的直線或曲線作為裝飾動機。

5.金屬硬件大多采用鍍鉻裝飾,玻璃和漆器也很普遍。

6.大量采用鋁材、電木等新型材料,瓷磚也很普遍。戲劇化強調材料的固有特性。

評價:

1.優點:

空氣動力學的研究說明,流線型外形對於減少運動阻力,增加效益具有絕對積極作用,因此越來越多的交通工具使用流線型外形,造成世界流線型運動。

2.缺點:

作為純粹設計樣式,廣泛使用各種設計領域,必然導致純粹的形式主義,或者商業上的失敗。二戰後,逐漸理性科學,注重功能性,而單純的審美造型淡化,作為審美式樣的屬性逐漸消失。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魯爾曼·貝爾·蓋迪斯:《地平線》、淚滴形汽車、眼鏡蛇台燈(P201)

2.波舍爾:甲殼蟲汽車

赫勒爾:流線型訂書機

4.平尼法裏納:西西塔利亞202雙門汽車

5.列特溫卡:塔特拉870汽車

6.厄爾(通用汽車公司副總裁)第一位“職業”汽車設計師。作品:凱迪拉克、雪佛蘭科維特跑車、別克y-jpb。設計特點:平滑、流暢將車身拉長降低,以流線型外形營造出速度感來。

有計劃廢止製

1.有計劃廢止製度是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設計概念。旨在通過設計,使特定產品在經過一定使用年限之後顯得過時陳舊,或者有意為產品設計有限的使用壽命,過期後需要報廢更新,從而使消費者產生新的購買需求和消費欲望的一種企業策略。

2.由通用汽車公司的斯隆和厄爾提出的汽車設計新模式,她他們主張在設計新的汽車樣式時必要有計劃的考略的考慮,以後幾年不斷變更部分設計,基本形成有計劃樣式老化過程的製度。

3.種策路在當時有力地促進銷售,在推銷新產品方麵頗有成效,對於全世界的設計、製造業、市場營銷方式和消費行為都產生

深刻影響。

4..分為功能型廢止(是新產品具有更多更新的功能從而替代舊產品),款式型廢止(不斷推出新流行風格和款式從而導致產品過

時)、質量型廢止(在設計與生產中提前限定產品壽命從而使其在一定時間後無法使用)

評價:

1.典型的美國市場商業競爭的產物。對企業來說具有巨大利益,企業可以僅僅通過造型設計,而達到促進產品銷售的目的。創造了一個龐大的市場,也是消費社會的重要基石

。因此美國汽車工業成為工業設計師的最集中的場所。

2.單純強調樣式的改變,也造成了美國汽車設計從20世紀20—80年代初的重大問題:偏重汽車外形而不重視汽車功能。美國汽車外形變化多樣,的確促進了銷售,但是汽車性

能卻沒有得到相匹配的發展,到60—70年代。美國汽車成為外形華貴、功能低下的產品,因此在1972年能源危機中,輕而易舉地被外形雖然簡單, 但性能優越的日本汽車擊敗。1980年,日本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汽車生產製造第一大國。

3.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公眾環保意識增強,有計劃廢止製受到越來越多的猛烈批評.因為這種製度使消費者原有的勤儉節約的消費習慣被追逐新型號新款式的新消費習

慣取代,不但大大增加不必要開支,而且造成對地球有限資源的浪費,製造出不必要的廢品垃圾,破壞生態環境,導致發達國家“用完即棄”大眾文化的形成。有計劃皮止製被批判為市場營銷的惡劣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