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設計運動
1.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於英國並波及於歐美。波普一詞源於英語的“popular”。是一場前衛的而又麵向大眾的設計運動,有大眾化、流行之意。
2.受到美國大眾文化和波普美術的影響,其對戰後物質生活匱乏的英國青年有很大的誘惑力,表現出對物質的享受崇拜,被英國設計師注意到,因此設計出與當時主流風格截然不同的波普設計。市場目標是青少年群體。反映了當時西方社會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的文化觀、消費觀和反傳統的思想意識。
3.打破了國際主義過於冷漠,單一的麵貌。它是對現代主義設計風格具有戲謔性的挑戰。其設計掙脫傳統束縛,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4.追求新穎、古怪、新奇的宗旨,缺乏社會文化的堅實依靠。
主張:
1.追求日常生活中最為通俗的形式、色彩、結構,形成大眾化、市民化、有象征意義的風格;
2.反叛正統追求雅俗同賞的設計,追求形式上的異化及娛樂化的表現主義傾向。產品上專注於形式上的表現。和純粹的表麵裝飾,而不是功能、合理的現代主義生產觀念。
設計理念:
1.利用現實生活中任何視覺源泉,例如生活垃圾、工業產品、甚至明星形象都作為繪畫、設計素材和模仿形式。采用誇張變形手法運用到設計樣式中。
2.這些設計詼諧輕鬆,常常是象征性圖案,產生引人注目的效果。
3.色彩豔俗,強調色彩和圖案的平麵效果,忽視三維。
4.擺脫正統性強調實用設計形式,表現出強烈的通俗和樂觀的可消費性。
5.設計與創作的題材直接取材於日常世界,是商業主義的,風格基本接納商業藝術的直接效果。
瑪麗·匡特:
1.匡特最著名的作品是短小到幾乎無以複加的“迷你裙”和短小緊貼的熱褲。她的服裝設計活潑青春、剪裁簡單、色彩強烈,具有日夜都可以穿的特點,很受青少年歡迎,一經推出就獲得巨大成功。
2.匡特是第一位把目標鎖定在青少年身上的設計師。她設計的女裝以簡單的直線為特點,與那些複雜的巴黎時裝相比,顯得非常清純活潑的。她的設計包括時裝、飾品、化妝品,都走同樣簡潔的路線。她設計的“迷你裙”、“熱褲”、褲裝、低掛到屁股上的腰帶,受到年輕人近乎狂熱的歡迎,是嬉皮士的最愛,成為20世紀60年代的象征。她用一朵黑色的雛菊作為標誌。應用在她的所有包裝上,是品牌成熟的標誌。
3.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匡特是最具經典意義的60年代的時裝設計師,是英國波普設計中最耀眼的明星。
彼得·布雷克:
1.有“英國波普藝術教父”之稱的英國平麵設計師。
2.彼得·布雷克在1955-1957年間完成的作品《在陽台上》,成為英國波普藝術最早的標誌性作品,但真正今他成名的作品是,1967年為披頭士樂隊的唱片專輯《佩珀中士的寂寞之心俱樂部樂隊》設計的封套。將繪畫、攝影、拚貼等元素混合作用,是他的一大創作特點,鮮亮的原色係,強烈地烘托出20世紀60年代那種喧鬧、樂觀的氛圍。彼得·布雷克與音樂產業的淵源很深,除了披頭士樂隊之外,知名度很高的英國音樂人保羅·威勒、“誰人”和“綠洲”等樂隊也都請她設計過唱片封套。
安迪·沃霍爾
1.實現了藝術與商業結合,奠定了絲網印刷。
2.作品:《瑪麗蓮·夢露》
評價:
20世紀60年代以來,波普運動尋求新奇設計的動力力不從心,同時借鑒曆史風格,因此反傳統設計變成了曆史大雜燴。
2.隻在形式主義中展開探索,沒有深層意識形態依據,本身形式不斷改變使它不是統一的設計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