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後,年輕人再次走進該公司的大門,這次他依然沒有成功。但比起第一次,他的表現要好得多。而總經理給他的回答仍然同上次一樣:“等你準備好了再來試。”就這樣,這個青年先後5次踏進這家大公司的大門,最終被公司錄用,成為公司的重點培養對象。
風險就是機會
1752年7月的一天,在北美洲的費城,天色陰暗,烏雲滾滾。天空中不時閃爍著青白色的電光,傳來一陣陣沉悶的雷聲,眼看一場可怕的大雷雨就要來臨了。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威廉帶著風箏和萊頓瓶 (一種可充放電的容器),奔向郊外田野裏的一間草棚,做起他們的實驗。
這可不是一隻普通的風箏:它是用絲綢做成的,在它的頂端綁了一根尖細的金屬絲,作為吸引閃電的“接收器”;金屬絲連著放風箏用的細繩,這樣細繩被雨水打濕後,也就成了導線;細繩的另一端係上綢帶,作為絕緣體(要幹燥)以避免實驗者觸電;在綢帶和繩子之間,掛有一把鑰匙,作為電極。
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連忙乘著風勢,將風箏放上了天。父子倆躲在草棚的屋簷下,手中緊握著沒有被雨水淋濕的綢帶,目不轉睛地觀察著風箏的動靜。突然,天空中掠過一道耀眼的閃電。富蘭克林發現,風箏引繩上的纖維絲一下子豎立起來。這說明,雷電已經通過風箏和引繩傳導下來了。“這果然是電!”富蘭克林興奮地叫了起來。
“把萊頓瓶拿過來。”富蘭克林對威廉喊道。他連忙把引繩上的鑰匙和萊頓瓶連接起來。萊頓瓶上電火花閃爍。這說明萊頓瓶充電了。事後,富蘭克林用萊頓瓶收集的雷電,做了一係列的實驗,進一步證實了雷電與普通電完全相同。富蘭克林的這一風箏實驗,徹底地擊碎了閃電是“上帝之火”、“煤氣爆炸”等流行的說法,使人們真正認識到雷電的本質。因此,人們說:“富蘭克林把上帝與閃電分了家。”
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絕不是一時衝動所做的。在此之前,他做了很多研究,在做好各種準備的情況下,他才冒著危險,做了風箏實驗。富蘭克林從風箏實驗中,不但了解了雷電的性質,而且證實:雷電是可以從天空“走”下來的。“高大建築物常常遭到雷擊,能不能給雷電搭一個梯子,讓它乖乖地‘走’下來呢?”富蘭克林想。富蘭克林決定發明一種避免雷擊的裝置。
經過不斷的具有風險的試驗,富蘭克林終於發明了避雷針。此後,避雷針的作用不斷被人們認識,避雷針也很快地傳開了。到1784年,全歐洲的高樓頂上都用上了避雷針。
生命悟語:
機會在很多時候並不總是長著一副善良而又美麗的麵孔,更多時候,它是以一種令人難以接受的麵貌出現的。
小幫手
科爾是戰後德國任期最長的總理,在他任職期間兩德還實現了統一。他出生在一個信奉天主教的家庭,但他的父母在堅持自己的信仰的同時,並不排斥其他。他的家庭環境不太好,父親收入不高,必須省吃儉用才能維持家裏的生機,後來科爾的外婆去世了,給他們留下了一間房子和一塊麵積不小的土地,可這並沒很好的改變家裏的窘迫狀況。雖然有了一塊土地,全家人還必須勤勤懇懇得在田地上勞作,在上麵種上蔬菜和水果,家裏的勞動力缺乏的狀況突出來,家長感到過於疲勞,需要小幫手。
一天晚上科爾的父母將孩子們叫到客廳,孩子們都在猜測爸媽要說些什麼。這時父親開口了,“孩子們,今天我想和大家說一件事,爸爸白天有自己的工作要做,田裏的活都由你的母親打理了,但田裏的活實在太多了,你們的母親根本忙不過來呀,再說你們的母親身體也不好,我想讓你們幫媽媽分擔一下家務,讓你們的媽媽多休息。因為我們家是在沒有經濟能力雇人幹活。”還沒等父親的話說完,科爾的哥哥很懂事的站起來說他願意幫媽媽。父親很高興,他看著其他隊孩子微笑著說:“孩子們,你們願意承擔起家務嗎?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啊!”這時,小科爾說:“爸爸,可是我想玩呀,我不想做什麼事情。”父親並沒有生氣,他問:“你愛你的媽媽嗎?”“我當然愛我媽媽啦。”“那就好,你媽媽既要照顧你們,又要在田裏工作,非常辛苦,如果你愛你媽媽的話,你就應該幫助媽媽做一些小事情,做完了再去玩啊。”小科爾這次愉快的答應了,他的父親於是宣布科爾以後就負責照顧母雞、火雞和兔子。
科爾顯然很喜歡這樣的活兒,這項工作不僅可看作是一項勞動,而且可以說是一項有趣的遊戲,科爾立刻覺得自己好像自己當家作主,能獨當一麵了,覺得自己好了不起,自己成了家裏有價值的一個成員。他真正愛上了這個活。對家庭的責任,培養了他對社會的責任感。
生命悟語:
與世無爭永遠不會是一個成功者的精神狀態。輸贏未必那麼重要,但勇於拚搏卻是不可或缺的。連參與競爭的勇氣都沒有,成功又從何而來?
隻要輕輕一躍
有人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一個很大的籠子,底是鐵做的,籠子中間有一個柵欄,把籠子分為兩半。把狗放進籠子的一邊,在籠子底上通電,狗就受到電擊,感覺到尖銳急劇的刺痛。
一些狗受到電擊後,會很快地跳到籠子的另外一邊去,從而躲避了電擊。在另一邊受到電擊時,這些狗又會很輕鬆地跳回來,到沒有通電的一邊去。隨著通電的部位變化時,狗就在這個箱子中間跳來跳去,穿梭跳動以躲避電擊。因此這個箱子也被形象地稱為“穿梭箱”。
但是,有另外一批同樣的狗,它們在穿梭箱中受到電擊時,不做任何跳躍和掙紮的動作,隻會渾身發抖,低聲哀鳴,一副失敗的可憐樣。為什麼這些狗會表現出這種任人宰割的慘相呢?
原來,在這些狗被裝進穿梭箱前,有人對它們進行了如下的操作:把這些狗栓在一個鐵柱子上,時不時地用電刺激他們,狗受到電擊後會掙紮、跳躍、咆哮,但是無論它們掙紮,都擺脫不了電擊的折磨,經過幾天數十次的電擊和無效的掙紮後,這些狗都放棄了努力,在受到電擊時,隻是爬在地上瑟瑟發抖,低聲哀鳴,再也不掙紮了。這時,再把這些狗放進穿梭箱中,對這種輕輕一躍就能擺脫的電擊刺痛,它們也認了。這些狗掙不脫柱子,就以為跳不過柵欄,於是不再做任何努力。
生命悟語:
一個人的品格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鍛煉出來的。適時的交給自己的孩子一些“小任務”讓他們去完成,不但會讓他們學會如何對待生活,增加責任感,日久天長還會培養出一種完美的品格。
土撥鼠哪裏去了
邏輯課上,老師講了一個故事:有三隻獵狗追一隻土撥鼠,土撥鼠鑽進了一個樹洞。這隻樹洞隻有一個出口,可不一會兒,從樹洞裏鑽出一隻兔子。兔子飛快地向前跑,而獵狗則在兔子後麵緊追不舍。最後兔子爬上一棵大樹,獵狗爬不上去,就焦急地在樹下狂吠。兔子在樹上心驚膽顫,倉皇中沒站穩,掉了下來,砸暈了正仰頭看的三隻獵狗,最後,兔子竟然逃脫了。
故事講完後,老師問學生們:“這個故事有什麼不合理的問題嗎?”一個學生說:“兔子不會爬樹。”另一個學生說:“一隻兔子不可能同時砸暈三隻獵狗。”討論逐漸熱烈起來。
直到學生們再也找不出問題了,老師又說:“可是還有一個問題,你們都沒有提到,土撥鼠跑到哪裏去了?”
生命悟語:
如果說這世界上有“點石成金”術的話,那就是“堅持”。你忍耐著,堅持著,不管麵對什麼樣困境都不會因為“痛”而放棄理想。因為隻要不向困難屈服就有成功的希望。
播下希望的種子
小時候,克奇爾每年夏天都要隨父母去內布拉斯加的爺爺那裏。
克奇爾記憶中的爺爺是個佝僂著身子,瘸了腿的老人了,聽爸爸說,爺爺年輕時很英俊,很能幹,26歲時就當選為州議員了,正是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他患了病——嚴重的中風。
寬闊的草原,高高的草垛,哞哞的牛聲,清脆的鳥鳴,使克奇爾留連忘返。
“爺爺,我長大了也要來農場種莊稼!”一天早上,克奇爾興致勃勃地說出了他的願望。
“那,你想種什麼呢?”爺爺笑了。
“種西瓜。”
“噢,”爺爺棕色的眼睛快活地眨了眨,“那麼讓我們趕快播種吧!”
克奇爾從鄰居瑪麗姑姑家要來了5粒黑色的瓜籽,取來了鋤頭。在一橡樹下,爺爺和克奇爾翻鬆了泥土,然後把西瓜籽撒下去。做完這一切,爺爺說:“接下去就是等待了。”
當時克奇爾並不懂“等待”是怎麼回事。那個下午,克奇爾不知跑了多麼趟——去看看他的西瓜地,也不知為此澆了多少次水,把西瓜地變成一片泥漿。誰知,直到傍晚,西瓜苗卻連影子也沒有。
晚餐桌上,克奇爾問爺爺:“我都等了整整一下午了,還得等多久?”
第二天早晨,克奇爾一醒來就往瓜地跑。咦!一個大大的、滾圓滾圓的西瓜正瞅著他笑呢!克奇爾興奮極了——他種出世界上最大的西瓜了!
稍大些,克奇爾知道這個西瓜是爺爺從家裏搬到瓜地裏的。盡管這樣,克奇爾不認為那是一種遊戲,是慈愛的爺爺哄騙孫子的把戲,那是在一個不懂事的孩子心中適時播下的一顆希望的種子。
如今,克奇爾已有了自己的孩子,事業上也有所成就。而克奇爾覺得自己樂天的性情與成功的生活是爺爺為他在橡樹底下播的種子長成的——爺爺本來可以告訴他,在內布拉斯加州種不了西瓜,八月中旬也不是種瓜的時節,而且樹蔭下邊也不宜種瓜……但是他沒有這麼做,而是讓克奇爾實地體驗了“希望”與“成功”的滋味。
生命悟語:
用希望去激勵一個人,比給他一萬句讚美更實在。在希望的牽引下,沒有人不願意付出辛勞去播種幸福。
傳授技藝
在過去,所有的工匠常把自己賴以為生的技藝加以傳授,以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的方式為主體。
那時候,有位技藝純熟的鞋匠,決定將自己的拿手絕活,盡早傳給他的孩子。於是便從孩子7歲起,陸陸續續地教他製鞋的技巧。
不幸的事情,發生在孩子9歲那一年。鞋匠如往常一樣,和他的孩子一起在工作著,一不留神,從工作台上掉落一柄製鞋的錐子,刺中了孩子的眼睛。
盡管鞋匠立即將孩子送往醫院求治,但當時的醫學還是啟蒙階段,在醫術不發達的治療之下,孩子的雙眼嚴重感染,苦於無藥可治,這個鞋匠的孩子到了最後,雙眼還是難逃失明的厄運。
鞋匠悲傷之餘,仍然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成為有用之人,遂將失明的孩子送到盲人學校就讀,讓他也能讀書識字。在那個年代,盲人隻能借著刻在大木板上的A、B、C字母來練習認字,那些大木板不僅笨重、而且字母亦不容易辨識,同時,也很難將書本刻成數百片的大木板。基於這些因素的阻礙,盲人的識字及閱讀,自然是困難重重。
鞋匠的孩子到了盲人學校不久,就對於這種傳統的刻字學習方式,感到極大的不便。他在學習之餘的閑暇時間,即努力地想要找出一種更理想、更方便的盲人閱讀方式。
隻要敢夢想,付諸實施,就會有做到的一天,經過幾年之後,鞋匠的孩子終於發明出一種新式的盲人簡讀法。不再采用笨重的大木板,而是在紙上敲打出不同排列方式的小點,來代表不同的英文字母及數字,容易學會,而且攜帶方便,更可以大量印製供盲人閱讀的點字書籍。
這位鞋匠的孩子,用來在紙上創造盲人點字的工具,就是當年刺瞎他雙眼的那把錐子。同樣的一柄錐子,讓點字的發明入路易·布雷爾雙目失明,也造福全球所有的盲人,從而使世界上的盲人能夠像正常人一樣“看”書,獲得更多的知識。
生命悟語:
天才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具有自強不息的動力。
——約翰·福斯特
自強不息是傑出人物的共同特征, 在沒有任何外援的情況下,自己努力,自己奮鬥獲得成功,是最有意義的,它讓人最真實地感受到自我的力量。全力以赴,自強自立地激發自身的潛能,就能取得令人驚歎的成功。
人隻有自強自立才能拯救自己。
我要當一個服裝店老板
羅森沃德是全美最大的百貨公司西爾斯-婁巴克公司的最大股東,他也是全美20世紀商界的風雲人物。然而,這個做服裝生意起家的富翁卻也經曆了許多創業時的失敗與艱辛。
羅森沃德1862年出生在德國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少年時隨家人移居北美,定居在伊利諾依州斯普林菲爾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