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西北地區戲劇 陝 西 省
秦腔
在西北地區,每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百姓們常常盡情高喊,用以抒發心中的鬱悶之氣,慢慢地就演變為一種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在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的影響下,並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開始發展起來,經過曆代演員的創新、改編、創作而慢慢地形成了一種新的劇種。因周代以來,關中簡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在表演中,因使用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以梆擊節時會發出“恍恍”聲,俗稱“桄桄子”。2006年,秦腔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古代時期,在關中一帶常年戰火不斷,所以秦腔早期的劇目也大多是關於曆史上反侵略戰爭、忠奸鬥爭、反壓迫鬥爭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題材,很好地表達陝西地區百姓英勇好戰、粗獷豪邁、勤勞勇敢的民風而深受百姓喜歡,逐漸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表演技巧和音樂體係,秦腔所到之處都對各地的曲藝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成了梆子腔的鼻祖,對京劇的形成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清朝時期,秦腔達到了昌盛時期,各種專業的演出隊伍更是隨處可見。
古時的音樂較為簡單和直接,秦腔唱腔為板式變化體,分歡音和苦音兩種,歡音是用來描述喜悅高興的心情,而苦音則是描述比較悲哀悲傷的情愫。秦腔唱腔板式可以分為慢板、二六板、代板、起板、尖板、滾板等形式,變化多端,能夠表達複雜的聲腔變化。伴奏樂器分為文場和武場兩種,其中文場以板胡為主,輔以笛、三弦、月琴、嗩呐等;武場基本使用打擊樂器,如板、幹鼓、手鑼、暴鼓、戰鼓、鉤鑼等。
秦腔傳統的角色行當分為四生、六旦、二淨、一醜,各行當之間有著獨自的規則和表演程式,在曆史的發展中,角色越來越豐富,後來甚至有“十三門二十八類”的說法,各行當之間分工細致,善於相互配合。在表演上,秦腔具有淳樸自然、優美生動、細膩深刻的特點,常采用以情動人、誇張的表現手法,具有很濃的西北民俗氣息。秦腔中的生行和旦行在唱腔上的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生行長期顯得比較高亢激越、雄邁豪放;而旦角的唱腔則顯得委婉細膩、極富柔情之美。秦腔的臉譜很有特色,講究莊重、大方、幹淨、生動和美觀,臉譜的顏色主要以三原色為主,在畫法上線條粗獷,筆調豪放,著色鮮明,對比強烈,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對京劇臉譜的形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曆史悠久的秦腔劇目也很豐富,內容翔實,多取材於曆史故事及各種神話和民間傳說,在民間較為有影響力的劇目,如《三娘教子》、《和氏璧》、《玉虎墜》、《取洛陽》、《紫霞宮》、《三上殿》、《春秋筆》、《麟骨床》、《長阪坡》、《賣華山》、《臨潼山》、《獻西川》、《斬單通》、《櫃中緣》、《破洪州》等,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劇目也在不斷地進行完善,深受百姓的喜歡。
秦腔是中國最古老的曲藝劇種之一,是三秦文化的典型代表樣式,對我國各地曲藝劇種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京劇、漢劇、徽劇、川劇等劇種都有它的影子,對研究我國曲藝劇種的演變和聲腔的變化都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具有活化石之稱,是中國寶貴的財富。
漢調桄桄
漢調桄桄,又名漢調秦腔、南路秦腔、桄桄戲,是一種由秦腔演變而來的新型劇種,唱功十分講究,表演追求誇張,善於表達詼諧幽默的故事,因其采用本地方言作為舞台語言,因而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很受百姓青睞。在陝西南部的漢中、安康一帶廣為流行,曆史上曾一度傳播到川北、隴東、鄂北等地區,具有很堅實的群眾基礎和良好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