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的勸告起了作用。
朱元璋雖然權力欲旺盛,控製欲也強,但麵對史上最穩太子爺的朱標,他還是放心的。
因為老妻的這次病危,他也算是放下了數不盡的政事,專心陪起了老妻,政事,就隻能都交給朱標了。
甚至還下了詔,正式成為大明第一個正式的太上皇,帝位交給了太子朱標。
這裏的曆史,變化極大。
曆史上,朱元璋是一直幹到自己死的。死時有沒有對大明放心,沒有相關記載,但朱允熥猜是沒有的。
因為曆史上的老朱,並沒有立朱允炆為太孫,都是那些文人操辦的。
想必老爺子對朱允炆並不怎麼放心的。
曆史上的朱元璋,與其說是傳位給朱允炆,還不如說他是沒來得及交待,就被文人們曲解了意思,擁立了那個傻二哥。
這其中有什麼曲折,應該都是曆史的隱秘,也不會發生了。
大明太祖退居二線,正牌太子朱標接位,應該就是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奶奶馬皇後也沒了之前那種哀大於心死的感覺,老兩口看起來挺幸福的。
也不用遷去北京了,朱允熥就陪著兩個老人,在江南療養。
朱標登基為帝,年號至孝,出自《禮記▪祭義》,全文為:至孝近乎王,至弟近乎霸。
是個對朱標來說,特別應景,也附和老爹退位當太上皇,年輕力壯的兒子頂替地位的意思。
可惜北京的宮殿還沒修多少,所以都城還是在南京。
這個朱允熥也沒啥辦法,其實不考慮南北差異,隻考慮海洋帝國的話,南京還挺合適的。
畢竟從這裏就能直接出海,用飛剪的話,幾天功夫,就能抵達大明各處,包括藩國。
而北京毗鄰北疆,風險多少還是有的。
可惜北方不適合做藩地,除非朱允熥搗鼓老爺子,將大明國策改為一路向北,直接拿下俄羅斯。
他顯然沒那麼傻,後世的見聞也足以讓他絕了這念頭,還是專心發展海洋開拓。
不會再有的明成祖在倭國再次傳來了好消息。
得到增援的燕王席卷了倭國京都,然後聯藩王兵馬為一處,在關原,和倭國北方聯軍狠狠的碰了一下。
會選這地方,也不奇怪。
倭國就屬這地方適合打東西方的合戰,離海也夠遠,能避開明軍的跑船。
得到增援的燕王,便在此地立陣,遙遙威懾北方倭國大名。
最後就打起來了。
明軍兩萬九,號稱五萬;倭國北方聯軍實際十來萬,號稱百萬。
結果,在明軍的新式火器麵前,完全不堪一擊,被燕王軍一路擊潰,退出了數百裏,直到上野國才算重新穩住陣腳。
而身後的燕軍,已經沿著東海道和中山道,兩路緊逼而來。
大明也算是抵定了局勢,自此以後,倭國就隻能在反複掙紮中求存了,朝鮮就是他們的樣板。
搞定了倭國,燕王向大哥討旨移封,將目光投向了中南半島。
這塊地盤夠大,從最東邊的越南開始,一直到中東沙漠的阿拉伯,打一輩子都未必打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