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立誌 功成身退的人是智者(1 / 1)

常立誌 功成身退的人是智者

一個人的事業、功績發展到頂峰時,應該知道怎樣去妥善對待,正確處理。即使不激流勇退,也要避禍有方。

“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滿天下者不賞。”這可以從曆史上曆代君主多半都殺戮開國功臣看出。因此,偉大的政績和赫赫的戰功,一定會遭受他人的嫉妒和猜疑而惹來災禍,隻有功成身退的人善於明哲保身才能防患於未然。所以,一個人不論擁有如何完美的名譽、節操和遇到任何好事,不要一個人獨自享受,要分一些給別人,否則輕的會招致他人忌恨,重的會惹來殺身之禍。可是,不論遇到怎樣的恥辱行為和名聲卻不可完全推諉給別人,一定要勇敢地麵對現實承擔一部分。盡管表麵上有點不光彩,但卻能顯示出他的光明磊落的胸襟。隻有具備這些德行的人,才能算一個最完美而又清高的人。

劉邦初定天下,封蕭何為宰相,一時之間,有不少人都登門向他道賀,惟有一個叫召平的人提醒蕭何:“你的災禍可能會從此發生。現在皇上離開京城,率兵打仗去了,增封你為宰相,掌管護衛兵,一方麵是為了討好你;另一方麵也是為了警戒你。如果你現在辭退增封,獻出自己的財產做軍費,皇上一定會很高興,也會減少心中的疑慮。”蕭何仔細一想,認為有理。於是,他照著召平的建議去做,把自己的子弟送到軍中隨劉邦作戰,又把自家的資財捐輸前方做軍費,高祖果然高興。黥布叛變的時候,高祖帶兵親自去討伐。留在後方的蕭何則全力撫慰百姓,鞏固民心。有人見他這樣投入,勤勤懇懇,非常擔心,就勸他說:“相國小心一家人遭殺身之禍啊!自從你人關十多年來,收攬民心,人們打心眼裏敬重你,陛下知道你是眾望所歸,所以常常派人打聽你的動向,惟恐你忘恩負義背叛他。你如果想保全家人的性命,從今天開始就要破壞形象,把聲望壓下來,才能讓陛下安心。”蕭何細一思量,認為他有理,便昧著良心,沒收百姓土地,擾民、亂民,使百姓怨聲載道,蕭何的威信當然也下降了。更妙的是,蕭何故意在小事情上斤斤計較,貪圖小利,使劉邦看他胸無大誌而放心。然而劉邦哪裏知道,這是蕭何采用了避災自保的策略。

王翦被秦始皇封為大將,統帥兵馬六十萬,繼李信、蒙恬之後,再次兵討楚國。秦始皇親自送他到灞上,王翦臨行前請求賜給他極多的良田屋宅,始皇說:“將軍已出兵,何必憂愁貧窮呢?”王翦說:“當大王的部將,即使有功亦不能封侯,故趁大王現在信任我的時候,臣要及時求賜園地以作為子孫的產業。”始皇大笑。王翦的軍隊到了關口後,又五度派使者回朝廷請求賜給良田。有人說:“將軍的請求,太過分了吧!”王翦說:“這話不對。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如今傾盡全國武裝士兵,全數交付我,我不多請田宅作為子孫基業以穩固自家,反要讓秦王懷疑我嗎?”這就是王翦自保的策略。

李靖曾《題六和塔》詩說:“經從塔下幾春秋,每恨無因到上頭;今日始知高處險,不如歸去臥林丘。”一個人能體會到“高處的危險”,自然能居安思危。溢滿思退,就能知足知止,淡泊藏用。知足知止,就能不驕不矜,無得無失。

俗話說:“創業難,守業更難。”曆代之中,有多少英雄豪傑,功敗垂成。稍有成功,事業稍大時,便自滿得意,驕矜無忌,貪得無厭,樹敵無數,惰怠荒廢,隨心所欲,不知謹守不失的道理。要想謹守不失,全在於知足知止。知足知止,就知道創業的艱難,就能戰戰兢兢,誠惶誠恐,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所以莊子借北海之神的口氣說:“懂得道的人,一定能通達事理;通達事理的人,一定明了而隨機應變;明了而隨機應變的人,不會受到外物的傷害。道德崇高的人,火不能燒他,水不能淹他,寒暑不能損傷他,禽獸不能傷害他。這不是說人有意去觸犯有害之物,而是說明察安危,對禍福的來臨冷靜對待,謹慎進退,所以無法加害他。因此說,不要用人事毀滅天然,不要用世事毀滅天命,不要因考慮得失而為功名做出犧牲。牢記這些道理,就達到了反歸真性的境界。”

一個人物質上的欲望越少,精神上擁有的自由越多。如果我們把一切的物欲、名位等等得失放開看破,使自己安於淡泊儉素不求聞達的生活,心情自然就安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