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研究的新方法:習慣化:當一種刺激反複出現時,刺激產生的反應會逐漸減弱,這就叫習慣化;去習慣化:當兒童感知到出現一個新刺激,它不同於已習慣化了的刺激時,就會做出新的強烈反應,原有的習慣化就終止了
感覺和知覺是人類複雜心理活動的基礎,是一切信息加工的資料來源,是認知活動的開端。
感覺:客觀事物具有許多個別屬性,這些個別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就是感覺
知覺:心理學上把人對作用在感覺器官上的內外刺激的整體反映,稱作知覺
膚覺:包括觸覺、溫覺、痛覺
胎兒期已有觸覺,早在出生之前,胎兒的手心、腳心等就比皮膚的其他部位更敏感
巴賓斯基反射:用指尖在新生兒腳底外側從後往前輕劃一下,就能看到他的大腳趾向上,其餘四趾向下呈扇形張開。巴賓斯基反射能檢驗新生兒神經係統發育的水平
一般來說,新生兒怕冷不怕熱
新生兒的痛覺也很敏感,膚覺具有性別差異,通常女孩比男孩敏感
維持身體平衡和運動的感覺叫前庭覺
胎兒期已有嗅覺和味覺,6個月以後的胎兒,其嗅細胞就能接受嗅覺刺激,嗅覺還具有很強的適應性
聽覺:20周的胎兒就已具備聽覺能力。8個月的胎兒對低音的感受能力比高音強
視覺:出生3周後,新生兒開始將視覺集中到眼前的物體上,2個月後,視覺集中現象尤為明顯,特別是對鮮亮的物體和人臉具有特殊的偏好心理學稱為“人臉偏好”。新生兒的視敏度隻是成人的1/10。他們對30厘米處的物體或圖像看得最清楚。2歲左右,嬰兒的視敏度才接近成人。3~4個月大的嬰兒開始能分辨彩色與非彩色的區別。比較喜歡暖色,到4歲左右,兒童能將藍綠紅黃這些基本顏色與其名詞聯係起來。5-7歲能正確命名常見的顏色。通常女孩的顏色視覺比男孩強。
美國心理學家範茨製作了“注視箱”即範茨的視覺偏好實驗
深度知覺是對自身與物體之間距離的感知。美國心理學家吉布森(J J, Gibson)設計了視崖。實驗說明,6個月的嬰兒就明確具有深度知說。
方位知覺:方位知覺是對上下、左右和前後位置的感知。3歲的兒童能辨別上下,4歲的兒童能辨別前後,5歲的兒童開始以自身為心辨別左右。7-9歲的兒童才掌握以外部物體為基準的左右。一般認為,6~7歲是兒童的概念發展最快的階段。
可知度:吉布森提出了“可知度” 。可知度就是知覺行為的可行程度。
注意:注意是指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心理過程,它總是與其他心理過程結合在一起。
注意分為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兩種。無意注意:沒有預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誌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有預定的目的,在必要時需要定的意誌努力的注意。例:聽課
幼兒注意的發展:
1、一般說來,兒童的年齡越小,無意注意的作用越大。整個學前期,嬰幼兒的無意注意占優勢地位,有意注意開始迅速發展。
2、注意的穩定性逐步增強。3歲時的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為5~-7分鍾: 4歲時15分鍾: 5歲時20分鍾: 6歲時可達到25分鍾: 7歲時可超過30分鍾。
3、注意的範圍不斷擴大。
幼兒記憶的發展:
概述:記憶是個體對其經驗的識記、保持、再認(有出現)或回憶(沒有出現)
再認是回憶的初級水平,回憶比再認要複雜得多。
記憶的類型:
內容:形象記憶和語詞;
態度: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
方式:機械識記和意義識記;機械實際是死記硬背,意義實際則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識記;
時間長短:感覺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發現,人的遺忘表現出先快後慢的規律。
嬰兒記憶的發生和發展:
嬰兒記憶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再認能力的提高。
嬰兒也有一定的回憶能力。
自傳體記憶:
沒有人能記得生命最初兩三年的事情,這一奇怪的現象叫做嬰兒期記憶缺失。自傳體記憶的開始,標誌著嬰兒期記憶缺失階段的結束。
自傳體記憶是嬰兒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具體事件的記憶。
幼兒記憶的發展:
1、無意識記是幼兒的主要記憶形式
2、幼兒的情緒狀態是影響無意識記的關鍵因素(如幼兒過生日時收到的禮物,第一次演出時添置的衣服,某次運動會的獎品等都是幼兒難以忘懷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