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六 終生學習 1.謙虛——打開知識大門的一把鑰匙
俗話說:“水滿則溢。”以一種空杯歸零的態度,你還能有什麼學悟不到的呢?還有一句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如果你想學,在乞丐那裏都有值得你學的東西,不想學的話,即使在哲人麵前,你也會有副不可一世的傲慢。因此,學習的過程,應是一種永不滿足的求學狀態。
成功者和失敗者在人生中最主要的差別就是:成功者始終都在用一種最積極的態度去學習,以樂觀的態度去思考,用思考和學習的成績經驗去控製和支配自己的人生。而失敗者則相反,他們並不把過去的失敗作為一個學習的過程,而是消極地怨天尤人、不思進取。因此,不善於學習的人是不會成為成功者的。
有人總是說,不成功都是上天不給機會,環境沒給造就良好的條件。很多人在這些理由下就不再去學習,而是得過且過、滿足現狀中草草地打發著時光。可是,我們必須認識到,你自己的人生道路怎樣走,自己有著決定權,如何把握,那就看你在生活中的學習態度了。
學習——這個概念應廣義的,並不是狹義地指在學校到課堂照本宣科地學習,也不是辦培訓尋教員找模範的示範性的教條主義學習。那麼學習指的是什麼呢?又需要什麼條件才能達到學習目的呢?首先,學習機會是廣泛的,包括你在生活中的每一步都有可學的東西。要從生活中學到東西,就要具備一種謙虛的學習態度。
一位禪師讓徒弟裝來一壇石子,徒弟去裝了一壇石子回來,禪師問徒弟:“裝滿了嗎?”徒弟說:“裝滿了。”禪師拿些細沙順石縫倒滿後又問徒弟:“這回滿了嗎。”徒弟說:“這回真滿了”,禪師又取些水倒進去很多,滿了後問徒弟: “現在滿了嗎?”徒弟說:“真的滿了。”禪師又將一些幹土放進去,吸水後又放進好多,禪師又問:“這次真的滿了嗎?”徒弟不敢回答了。禪師又說:“我還可以倒些水進去,它可能在今天真的滿了,可到後來幾天你再來看它就會空下去很多,因此我告訴你,它永遠都不會滿的。”
這是根據一個禪悟的小故事改寫而成的,其道理是做人永遠不要有自滿的態度,自滿你就不可能學上知識,特別是在這個競爭異常激烈的時代裏,如果我們不去學習就會勝任不了工作,甚至找不上工作;在日新月異的知識翻新過程中,我們今天覺得很實用的學問,也許在明天一覺醒來時京就可能被淘汰,任何自滿情緒都是導致失敗的,隻有戒除這個不良心態,營造一個永遠渴求新知識的積極的學習心態,你才能適應社會時代的需要。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都向成功,都想站在成功的巔峰上風光一下。但你別忘了:成功的路隻有一條,那就是學習,正如一位成功人士所說:“成功的路上,沒有止境,但永遠存在險境;沒有滿足,卻水遠存在不足;在成功路上立足的最基本的根本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該給自己製定一個學習目標,比如根據時間和其他條件,可以在多長時間自修完什麼課程,聽哪方麵的課程輔導,每天給自己多長的讀書時間。要做好這些,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
另外,在實踐中和現實生活裏都有學之不盡的東西,我們的先哲孔子來給三個小兒出了個辨日的難題,我們更應從生活裏汲取和參悟其精華而補充自己的不足。隻要有了虛心的求知態度,我們就一定會學到東西;也隻有不斷地學習,我們才會進步;隻有好學的人,他的成功率才高,才會立於不敗之地。
沒有人不渴望成功,而渴望達到成功的更高層更是每個人的宿願,實現這一願望的惟一途徑就是要有知識。沒有真才實學,沒有知識的支撐不管你今天有多優越的條件,或你有好的機遇,或許你己小有成就,遲早是要被時代淘汰的。
奧裏森·馬登說過:“人的一生都是受教育的時間,而我們置身其中的世界就是一所大學校。我們所遇到的人,接觸到的事,所有的經驗都是這所學校裏的最好的學習資料,隻要我們開放自己的耳目,則在每一天,每一秒鍾裏,隨時都可以吸收很好的知識,然後在空閑的時間裏,把吸收來的學識反複思考,反複咀嚼,就可以將那些零碎的知識整合成為更精湛、更有意義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