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十四 與人合作 3.善於與人“牽手”
借風使舵,借梯登高,辦大事,成大器,自己力量不夠時,不要硬撐著,該借就借。
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隻有善於與人合作的人,才能彌補自己能力的不足,達到自己原本達不到的目的。隻要有心與人合作,善假於物,你就省勁。
合作的習慣,是取得成功的最佳工作方式,因此,凡是成大事有“手腕”者,都力圖通過合作的方式來成就自己。
清末名商胡雪岩,自己不甚讀書識字,但他卻從生活經驗中總結出了一套哲學,歸納起來就是“花花轎子人抬人。”他善於觀察人的心理,把士、農、工、商等階層的人都聚攏起來,以自己的經濟優勢,與這些人協同作業。由於他長袖善舞所以別的人也為他的行為所打動,對他產生了信任。他與漕幫協作,及時完成了糧食上交的任務。與王有齡合作,王有齡有了錢在官場上混,胡雪岩也有了機會在商場上發達。如此種種的互惠合作,使胡雪岩這樣一個小學徒工變成了一個執江南錢莊業之牛耳的巨商。
能力有限是我們每個人的問題。但是隻要有心與人合作,善假於物,那就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而且能互惠互利,讓合作的雙方都能從中受益。
通過借用別人之力來實現自己的願望這是一種智慧,雖然我們不能每個人都做到這一點,但每個人都可以與人合作,攜手做出更大的事業。
但是有些年輕人卻信奉另外的一種哲學。他們認為,財富總是有一定的限度,你有了,我就沒有了。
這是一種享受財富的哲學而不是一種創造財富的哲學。財富創造得來固然是為了分享,但是我們的注意力並不在這裏,我們更關注的是財富的創造。
同樣大的一塊蛋糕,分的人越多,自然每個人分到口的就越少。如果斤斤計較這些,我們就會相信享受財富的哲學,我們就會去爭搶食物。但是如果我們是在聯手製作蛋糕,那麼,隻要蛋糕能不斷地往大處做,我們就不會為眼下分到的蛋糕大小而倍感不平了。因為我們知道,蛋糕在不斷做大,眼下少一塊兒,隨後隨時可以再彌補過來。而且,隻要聯合起來,把蛋糕做大了,根本不用發愁能否分到蛋糕。
過去農村閉塞,獲取財富極端困難。一生中難得有一桌一椅一床一盆一罐。所以那時農村分家是件很困難的事情。兄弟妯娌間為了一個小罐、一張小凳子,便會惡語相向,乃至大打出手。這是一種典型的分財哲學。
後來人們走出來了,兄弟姊妹都往城裏跑,財富積累越來越多。回過頭來,發現各自留在家裏的親眷根本犯不著為一些雞毛蒜皮兒的事生氣。相反,嫂子留在家裏,屬於弟弟的田不妨代種一下,父母留在家裏,小孫子小外孫也不妨照看一下。相互幫助,盡量解除出門在外的人的後顧之憂。反過來,出門人也會感謝老家親戚的互相體諒和幫助。一種新的哲學也就誕生了,這種哲學就是:你好,我也好,協作起來更好。
一個人,首先要養成與人合作的良好習慣,才會在事業發展中獲得他人的幫助,才能與他人攜手共建未來。
朱光潛曾告誡我們與人合作,品質是最主要的。他還認為養成合作的習慣還不算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品質來維係這一合作習慣,使之不斷完善和提高。
做人應以誠信為本,合作中亦然。隻有真誠才能贏得別人的信賴。荀子說:“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所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既然與人交往是人的一種本能,與人合作又是快樂的源泉,那就應把它融於工作之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在合作中體味成功的快樂,展現良好的品格。